(见《三国志尸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注释】
①攻:琢磨玉石,这里引申为批评。②祁(qí其)山,地名,在今甘肃省礼县东部祁山堡。③病:毛病,这里指失败的原因。④一人:指挥作战的将领(包括诸葛亮本人在内)。⑤明罚:严明赏罚。思过:检查过失。⑥校(jiāo叫)比较,校正。这里有总结、研究、审查的意思。变通:根据形势变化制定新策略。校变通之道于将来: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形势变化,制定新的策略,以指导将来的战争。这体现了诸葛亮的朴素辩证法思想。⑦然:这样。⑧诸有:凡有。忠虑:忠心考虑。⑨但:只要。事:统一国家的大事。功:成功,胜利。跷(qiāo。敲)足:踮起脚跟。功可跷足而待矣:踮起脚跟就可以看到成功,指胜利就在眼前了。
【译文】
我
军在祁山,箕谷,都比敌军多,但没有打败敌军,反被敌军打败,这个原因不在兵少,在于指挥作战的人。现在我打算精简兵将,严明赏罚,检查过失,改变策略,用于将采,如果不这样,虽然兵多又有什么用呢!从今以后,凡忠心考虑**的将士们,只要多多批评我的缺点,那么,统一事业就可以成功,敌人就可以消灭,胜利就在眼前了。
与群下教①
诸葛亮于公元二二一年(聿武元年)任蜀丞相后,为了教育部下参与政事,写了这个文告,号召大家积极发表政见,反复争议,集思广益,以利法家路线的贯彻执行。
【原文】
夫参署者②,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③,难相违复④,旷缺损矣⑤。违复而得中,犹弃弊唇而获珠玉⑥。然人心苦不能尽⑦,惟徐元直处兹不惑⑧;又董幼宰参署七年⑨,事有不至,至于十反⑩,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见《三国志·蜀志,董和传》)
【注释】
①群下:部下。
②夫:文言发语词,用来提起下文。参署:共同参与讨论,最后签署决定。
③远:疏远,这里是回避的意思。嫌(xián贤):嫌隙,隔阂。
④违复:意见不同,反复讨论。
⑤旷:耽误,荒废。旷缺损矣:旷废政事,造成损失。
⑥弊(bì敝);破烂。屏(juē撅):草鞋。
⑦苦:这里指很难。⑧徐元直:即徐庶,诸葛亮年青时的好友,长阪战败前,共过事。
⑨董幼宰:即董和,曾与诸葛亮在刘备的左将军府和大司马府共过事。
十反:这里比喻多次反复研究。
启告:陈述,说明。这里作讨论解。
苟:假如。慕:敬慕,这里是学习的意思。
【译文】
参署国家大事,就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如果怕产生隔阂,难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来反复讨论,就会旷废政事造成损失,反复争论而得出正确意见,就好比扔掉烂草鞋而获得珠玉一样。然而人们很难得把自己心里话都说出来,只有徐元直才能毫无顾虑地这样做,还有,董幼宰和我共事七年,凡事有不周到的地方,他就反复多次提出来和我讨论。如果大家能够学到徐元直那种精神的十分之一,能够象董幼宰那样殷勤**,忠心耿耿,那么,我就可以少犯错误了。
与兄瑾言子乔书①
这是诸葛亮给他哥哥诸葛瑾的一封信。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对自己的子弟和诸将子弟一视同仁,都让他们在深山峡谷中押运粮草,为国家的统一事业效劳,这与“教予读经”的儒家思想是大有区别的。
【原文】
乔本当还成都②,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③,思惟宜同荣辱④。今使乔督五六百兵⑤,与诸子弟传于谷中⑥。
(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附《予乔传》裴松之注)
【注释】
①瑾;诸葛瑾,字于瑜,东吴大将军。乔:诸葛乔,字伯松,请葛瑾的儿子,曾过继给诸葛亮为子,在蜀国官至驸马都尉。
②成都:蜀汉的都城,今四川成都市。
③传运:转运。这里指押运粮草。
④思惟:想法,认为。荣辱:光荣、耻辱,在这里引申为甘苦。
⑤督:监督,这里作带领讲。
⑥谷:山谷,两山之间叫谷。诸葛亮北伐时,要从四川运粮到陕南,沿途要经过许多高山**。
【译文】
乔儿本应当回到成都,但是现在将官们的予弟都得去参加押运粮草,我认为乔儿应该和他们同甘共苦。现已派他带领五六百兵,同将官的子弟们一起在深山峡谷中押运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