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者不可治,脾气败也。腹中疼痛,杂如刀割者不可治,营虚之极,血竭于中也。
述古(共五条)
属性:《巢氏病源》曰∶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不利,故令气塞不调,是以成
噎。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而使噎塞不通也。
张鸡峰云∶噎膈是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者可治。此言深中病情。
严氏云∶五膈五噎,由喜怒太过,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饮
食不下。盖留于咽嗌者,则成五噎,结于胃膈者,则为五膈。其病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
,妨碍饮食。治法宜调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则病无由作矣。
刘宗浓曰∶夫治此疾也,咽嗌闭塞,胸膈痞闷,似属气滞,然有服耗气药过多,中气不
运而致者,当补气而自运。大便燥结如羊屎,似属血热,然服通利药过多,致血液耗竭而愈
结者,当补血润血而自行。有因火逆冲上,食不得入,其脉洪大有力而数者,或痰饮阻滞,
而脉结涩者,当清痰泄热,其火自降。有因脾胃阳火亦衰,其脉沉细而微者,当以辛香之药
温其气,仍以益阴养胃为之主,非如《局方》之惟务燥烈也。若夫不守戒忌浓味、房劳之人
,及年高无血者,皆不能疗也。
陈无择《三因方》曰∶五膈者,思忧喜怒悲也。五噎者,忧思气劳食也。思膈则中脘多
满,噫则醋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忧膈则胸中气结,**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
喜膈则五心烦热,口苦生疮,倦甚体痹,胸痛引背,食少入。怒膈则胸膈逆满,噎塞不通,
呕则筋急,恶闻食气。悲膈则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中雷鸣,绕脐痛,不能食。忧噎,
胸中痞满,气逆时呕,食不下。思噎,心悸喜忘,目视KTKT。气噎,心下痞,噫哕不食,胸
背痛,天阴手
足冷,不能自温。劳噎,气上膈,胸中塞噎,肢满背痛。食噎,食急多胸中苦
痛,不得喘息。
灸法
属性:膏肓(百壮,以多为佳)、膻中(七壮)、中脘(七壮)、膈俞(七壮)、心俞(七壮)、天府(
七壮)、乳根(七壮)、三里(三七壮)。
噎膈论列方
属性:***汤(补一)五君子煎(新热六)十全大补汤(补二十)生姜汁煎(补九四)五福饮
(新补六)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左归饮(新补二)右归饮(新补三)加减二陈汤(和二)
右归丸(新补四)大营煎(新补十四)人参利膈丸(和一六六)温胃饮(新热五)大健脾
丸(和八五)芍药枳术丸(新和十六)四物汤(补八)六安煎(新和二)搜风顺气丸(和三
四三)二陈汤(和一)豕膏(新因二九)人参生姜枳术丸(和八二)玉烛散(攻二四)滚
痰丸(攻七七)大黄甘草汤(攻十三)
论外备用方
属性:神香散(新和二十气膈)五膈散(和一五六)五噎散(和一五九)五膈宽中散(和一
五七)十膈散(和一五八)利膈丸(和一六五胸痹)人参利膈丸(和一六六)大七香丸(
和一三一寒逆)草豆蔻丸(和一六七酒膈)人参豆蔻汤(和一六一)嘉禾散(和百六十
痰气)紫苏子饮(和一六二)补气运脾汤(和一**中虚气逆)枇杷叶散(和一六三
五噎)木香宽中饮(和五五行气)胡椒理中汤(热六胃虚寒)理中汤(热一中寒)
透膈汤(攻三十逐痰滞)青木香丸(攻八六气滞痰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