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斗,无休止的内斗在北京上演的同时,更在福州的南明隆武朝史上演。只不过在自毁长城这方面,南明玩的更加没有底线一些。
几千年的朝代更迭,除了那个面之子再造山河外,就没有人成功过。
人们常说北宋无良将,南宋无良相。可对于在南明的隆武帝来说,他手下既无良相更无良将。
因为拥立隆武帝朱聿键有了所谓的从龙之功。黄道周、郑芝龙等很多人被加官晋爵,成为了小朝廷获益最多,最有话语权的一帮人。
在拥立隆武帝朱聿键的这些人中;一种是像黄道周这种原是大明旧臣,心中对大明还有些期待的。
二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家。进则当权臣,退则拿皇帝当投名状。郑芝龙就是这种。
但这两种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福建当地人。他们相互争斗的同时也一起打压福建以处的势力。他们想永远的把隆武帝朱聿键留在福建,好加以控制为己所用。
可隆武帝朱聿键不是一个提线木偶式的皇帝。他从小历经苦难,养成了坚强的性格,既懂得隐忍又懂得斗争。
他坚信自己所受的苦难是上天为成就他一番大业而磨砺他的。再加上他作为藩王时的旧臣何湖广总督腾蛟手握重兵,不断写信给自己表忠心。让隆武帝朱聿有了一种明主遇良臣,千秋大业或可期的错觉。
隆武帝朱聿键不顾福建权臣们的反对,不断的给何腾蛟加官进爵。何腾蛟也确实没有辜负隆武帝的期望,把一个又一个好消息送到福建。让隆武帝朱聿的腰杆一天天硬了起来,渐渐的不愿再任凭郑氏一族的摆布。隆武帝甚至有了离开福建去湖广找何腾蛟重构朝廷的想法。
隆武帝的这种想法刚露出了苗头,就遭到了朝廷上下的极力反对。这以郑鸿逵、郑芝龙为首的势力反对的最为激烈。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朱聿键离开福建在其它地方另行建都,郑家就再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了。如果隆武帝真的有所作为再造河山,他们就会被边秋后算账。
如果清兵胜利了打到福建,他们也就没好了最好的投名状。
人们常说巨商无国,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你更别指望一个海盗,一个整天靠抢劫的家伙会有什么忠君爱国的思想。
虽然都各怀鬼胎,但是大家却还是保持着一点点风度,都不想首先撕破脸皮。维持着一种微妙而脆弱的君臣关系。原本还在博弈中的皇帝和权臣,却被一个事件的发生给拉爆了。
黄道周原本和郑氏一起拥立的隆武帝。黄道周虽有些霸道却对皇帝十分恭敬。他一个进士出身的大儒打心底是看不上当海盗的郑氏。经常和郑家人发生冲突。
黄道周身为隆武朝的兵部尚书,手下的兵马却都是郑氏的。自己指挥不了,也管不了。
这时候正赶上阿齐格的大军南下打到浙江一带威胁着福建安全。隆武帝命令郑芝龙带兵应战。但郑家为了打压隆武帝的气势便找各种理由推脱。
黄道周身为兵部尚书,一气之下和皇帝请了旨决心自己招收兵勇北上抗清。
原本以为黄道周会惨淡收场,结果郑氏低估了黄道周在福建的影响力。
黄道周的旗号一打出来,黄道周门生蔡春容、赖继谨、赵士超等招收子弟兵约1000人来投奔。延平的陈雄飞、应士鍈带着几百人,建宁的高万荣、应天祥带着一千多人一起来参加北上抗清。
漳州乡绅张天维、莆田林尧佐等人也先后带领所招募的士兵赶来福州。
信州詹兆恒、金华郑守书、常山吕继望、东乡张受禄等,也都率领所招募的队伍前来汇合,一时竟聚集了将近万人的抗清大军。
黄道周带着人马北上,这一路上许多农民听到黄道周出师抗清,纷纷扛着锄头来参加。
黄道周把队伍编为十二营,边行路边进行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