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孤一定要等到能够独力灭楚的时候,再举兵讨伐楚国。”刘邦对张良、陈平说道,指望诸侯雪中送炭是不可能的,而且会很危险;但如果诸侯们看到汉自己就能把楚灭了,那他们肯定会来锦上添花的。
“大王有如此见解,此番灭楚必也。”张良大声称赞道。
……
“大王,这仗真不能再打下去了,”汉四年八月,项伯再次对项羽进谏道:“必须要与刘邦议和。”
这次秋收之后,为了供应前线所需,楚国再次大举征粮。为了弥补这一年民夫的损失,楚国计划再征十五万民夫。
风声一传出去,就引起了大规模的逃亡,据负责砀郡的项冠报告,本来有五万户的砀郡,现在已经连三万户都不剩了,而且每户的人口也都不能与三年前相比。诺大一个砀郡,现在可用的人力只剩不到二十万,大部分还都是妇孺老弱,明年不要说征粮,能不闹大饥荒都是幸事。
陈婴已经离开彭城,赶赴故乡东海郡安抚望族、黔首,今年楚国屡屡追加对东海郡的征收,已经有几个县公开反抗。幸好韩信一直没有派军队南下,否则现在东海郡可能已经不是楚国所有。陈婴赶到东海后,也写信给彭城,称必须要暂缓对东海郡的征收,这样他才能说服家乡父老继续支持项羽的统治,如若不然,即使他陈婴是本地人也没用,一样要被愤怒的乡亲撕成碎片。
另外一个重臣吕青,也和陈婴一样急急忙忙地赶去了江东,江东三郡尤其是会稽,本来是项羽起兵的根本,但现在也是怨声载道、人声鼎沸。
“都是无知、浅薄之徒,”项羽听到报告后,愤愤然地叫道:“寡人睡不解甲,难道不是为了楚国吗?等寡人征服天下后,大家不就都能过上好日子了吗?”
“都是愚民、愚妇。”项伯顺着项羽说道:“但既然他们不能体谅大王的苦心,那大王还何必为他们征战?”
“可刘邦要入侵楚国啊,”项羽叫道:“寡人堂堂楚国热血男儿,岂能看到敌人蹂躏国家而不与之奋战呢?”
项伯又把嘴闭上了。
发了一会儿脾气后,项羽叫过一个使者:“去见刘邦,说寡人要与他和谈。”
听到使者的转述后,刘邦凝视了他半天:“项羽又要与孤和谈?他当孤是傻子吗?再去给他当箭靶射?”
轰走了项羽的使者后,刘邦再次与两位谋士商议对策。
“大王到底想不想灭了项羽?”陈平直言不讳地说道:“为什么要与他和谈?难道大王不知道,人心定则难移。现在项羽是一个弑君逆贼,但过上十年、二十年,他就是名正言顺的楚国国君了。大王现在年龄几何?真有信心和项羽比命长吗?”
一定要彻底消灭项羽,乃是刘邦和他幕僚集团的共识,自从被项羽刺杀后,刘邦确定项羽的任何承诺都一文不值;刘邦还活着的时候,项羽或许接受教训,不再挑起新的战争,但等到刘邦不在了,项羽肯定会再次发起战争。张良和陈平都对刘邦说过,他们坚决不同意对项羽手软,因为他们都觉得刘邦会死在项羽的前面,到时候他们都得成为项羽的俘虏,被扔进大鼎里去煮。
“孤当然要灭了他,孤也要为孤的儿女考虑,孤更没有信心和项羽比命长,他可比孤年轻二十四岁呢。”刘邦答道,他说他计划先与项羽议和,然后再毁约,重新进攻项羽。
“这对大王有何益处呢?”张良皱眉道,现在刘邦相对项羽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那就是刘邦从来没有公开毁约。如果刘邦对项羽说了不算,那渴望封赏的诸侯和将士们自然会想到刘邦将来也能对他们食言。
“孤的父亲在他手里,”刘邦答道:“还有孤的发妻。”
张良顿时说不出话来,而陈平似乎还想再劝。
而刘邦伸手制止了他:“孤仔细想过,不食言的好名声比起老父、发妻的性命,如果必须在两者之间选择,孤选择老父和发妻。”
听到刘邦这么说,陈平和张良就不再争辩。
“既然如此,那就如大王所愿吧。”陈平说道,可他还有一个意见,那就是如果与项羽和谈的话,一定要让项羽割地求和。
“项羽以力劫持天下,劫持楚国,如果大王逼他割土求和,让楚国和天下人都看清楚他不是一个战无不胜的英雄,而是一个也会低头认输的凡夫俗子,那人们对他的恐惧就荡然无存了。”
刘邦沉思了一下,点点头:“说的对,这次项羽不割地求和,就别想过关。”
项羽不断派来使者,一再要求与刘邦和谈。
“孤是不会与项羽会盟的,”刘邦从八月拖到了九月,终于松了口,对使者说道:“项羽太没有信义了,孤怕他在会盟的时候刺杀孤。”
“决计不会。”使者保证道,见刘邦完全不信,他也就退让道:“只要殿下公示天下,那不会盟就不会盟吧。”
“孤上次对项羽说了,条件是他要割让粱地给彭越。”刘邦对使者说道:“梁地一定得交出来,没得商量。这事你说了不算,回去禀告项羽吧。”
使者走后,刘邦默算了一下,曹参等人从齐国送来消息,说他们已经做好准备,随时都能从齐地出发。不过刘邦现在不着急,决定多等一等,先把刘太公和吕雉从项羽的手里要回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