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朴人不错,但没有真正让刘宣认可。
同意婚事,是刘月喜欢董朴,而董朴也喜欢刘月。
刘宣面色肃然,缓缓道:“男儿成家立业。如今,你娶了月儿,算是有了稳定的家。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何打算?”
如今的董朴,还未出仕为官。
董朴说道:“如果不出意外,在下会子承父业。”
董家是赵国的史官世家。
董朴的父亲是太史,董朴的祖父是太史,乃至于曾祖父也是如此。
一门上下,都是赵国的史官。
这样的例子很常见,因为家学渊源,家中是这样传承的。
刘宣盯着董朴,继续道:“你祖上是史官,你父亲是史官。本相问你一个问题,论学问和见识,你比得上你的父亲吗?”
董朴摇头道:“比不上!”
论及学术上的成就,他差远了,他是个喜热闹的人,不似他父亲能静下来做学问。
刘宣道:“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做史官呢?”
“在一个不可能超越你父亲的领域,有什么前途呢?”
“子承父业是好事,但你难道没有野心吗?”
“或者说你生下来后,就认为,自己应该子承父业,继续做史官?”
刘宣盯着董朴,目光炯炯。
相比于董偃,董朴性子更圆滑,也有自己的主见。
这不是个书生意气的人。
这样的人,反而容易栽培。
如果是董偃,刘宣想提携一把都难,毕竟董偃太清高。
董偃在官场中,本身就难以合群。
董朴闻言,沉默了下来。
作为史官世家出身,他清楚史官的情况,这是个没有实权的官职。甚至撰写史册时,一旦写了不妥的地方,还会得罪君王。
董朴知道刘宣询问,必然有目的,他拱手道:“请刘相指点。”
刘宣微微颔首,说道:“如今是大争之世,要升迁,在战场上是最迅速的。”
“战场虽然危险,却有着无数的机遇。”
“想封侯拜相,唯有上战场。”
“至于一直留在朝堂上,就想身居高位,就想封侯拜相,那是极困难的事情。除非,你是王室出身,你有贵人提携。”
“可是,你显然没有。”
“你没有纵横家纵横捭阖的本事,没有名家舌灿生花的嘴,没有法家的学说……”
“要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就必须去拼。”
刘宣盯着董朴,微笑道:“当然,选择权在你,路要怎么走,得看你自己的选择。你想留在邯郸,本相不反对。你想博一个一世富贵,本相也支持。”
董朴闻言,张嘴欲说话。
然而,刘宣却打断了董朴,道:“别急着回答。”
董朴闻言,有些愣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