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回答》里脍炙人口的两句诗。但我想问北岛老师的是:
这两句讲什么呢?人分卑鄙与高尚。谁是谁的通行证?
谁是谁的墓志铭?不满什么呢?
出身?成份?接着在金镀的天空飘满的死者的倒影,这不断悲怆,绿于械斗,枪杀,大批人死亡?
“哗……。”
尚中敏此话一出,立刻在教室内外掀起了一片喧闹,外面更是群情激愤,方明华暗暗替尚中敏担心。
这里面可是有许多都是北岛的铁粉,会不会有人闯进来将这家伙拉出去群殴?
果然就见一个男生端着搪瓷碗,手里还拿着馒头闯进教室,指着尚中敏鼻子就是怒骂:
“麻痹的,连北岛的这首《回答》都没读懂,你算个锤子诗人?!滚你丫的!”
说完手一扬,一些东西向尚中敏身上飞去。
不是鸡蛋。
也不是馒头。
而是一碗稀饭!
正浇在尚中敏的头上,顿时满脸米渣。
教室顿时有些乱,负责组织这次演讲会的文学社成员赶紧把那个肇事学生拉出去。
方明华也走上台去关心问问尚中敏:“你没事吧?烫到没有?”
“没事,温的。”
尚中敏抹了一把脸上的米渣,笑着说道。
这小子神经也真粗大,还能笑的出来?
“那你休息还是继续?”
“继续!”
尚忠敏也没下去洗脸,只是找了点纸抹掉脸上的米汤,也不管头上还有沾着米渣,继续自己的演讲:
“诗歌,我们要从逃避转向介入,从书本转向现实,从模仿转向创造,从天空转向大地,从阅读大师的作品转向阅读自己的生命--以血的浓度检验诗的纯度……。。”
“为此,我们要抛弃朦胧诗那种晦涩难懂、主题多变的写着形式,大力提倡诗词口语化,也就是口语诗!”
平民意识、口语、淡化。尚忠敏开始大篇幅讲解他对口语诗的理解,足足四十分钟才结束,当他鞠躬坐下的时候,会场上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教室后面一个男人静静听着,他没有跟着鼓掌,但脸上却露出赞赏的微笑。
他叫韩东,西京财院老师。那首《有关大雁塔》的作者。
听说西大要举行一次诗歌理论讨论会,就专门赶了过来。
刚才那个叫尚中敏的学生发言真不错,韩东心里很佩服。
口语诗也是自己提倡和追求的,但没有人家考虑的这么深,甚至成为一种理论。
不知道那个姓方的编辑怎么会提出针锋相对的诗歌理念?
韩东心里隐隐有些期待。
“下面请《延河》杂志社副主编方明华同志讲话!”
台下发出热烈的掌声。
方明华走到讲台上并没有直接开讲长篇大论而是笑着说:“各位老师,同学,我这里有三首诗,我读出来和大家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