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汴京城中,天色渐晚,夜幕降临,街巷间的喧闹逐渐稀疏,唯有偶尔传来的狗吠声打破了这片沉静。寒风中,包拯正坐在熏香四溢的书房中,眉头紧锁,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此刻,他正思索着近期发生的一桩骇人听闻的冤案。
这桩案子涉及一名年轻女子,名叫秋水,听闻她出身书香世家,貌美如花,皮肤如凝脂,身材曲线玲珑,尤其是一双含情脉脉的明眸,令人心醉。可惜,几日前她竟惨死于自家宅邸,案发现场令人毛骨悚然,竟是在她的卧室中,她的身旁满是撕扯下来的衣物和遍地的鲜血。死状凄惨,至今让人发怵。
包拯自是冤屈无辜者的坚决扞卫者,得知案情后,他与南侠展昭、师爷公孙述以及忠诚的手下王朝、马汉一起,急赴案发现场,意图揭开这层错综复杂的迷雾。
三人走进那座白墙青瓦的宅院,秋水的家人早已聚集于此,个个神情恍惚,脸上写满了悲痛。包拯探了探神,径直走上前来,先安抚了一旁惊恐失措的秋水母亲,安道:“令妹遇难在先,包某定会为她讨个公道。”
秋水的母亲是个风韵犹存的女人,尽管因悲伤而憔悴,仍能看出她曾是个绝色的才女,面容清瘦,眉眼间流露出一股不屈之气,她数度抽泣,将事情经过娓娓道来。
“我那女儿……她很少出门,最近竟有一个名叫何涛的公子频频上门,甚至厚颜无耻到……当着我的面向她求婚,可她始终不愿。那人不肯罢休,或许,正是这廖人的仇恨,导致了这一切……”她言语间愤愤不平。
展昭听闻,侧目望向包拯,暗道此案疑点重重,果然,包拯眉宇之间的凝重更甚。他逐步走向案发现场,细致观察四周,一幅画案赫然进入眼帘,显然是秋水生前所画。那画上留有惆怅的身影,似在诉说她内心的无奈与隐痛。
“这幅画中若无其事,却暗藏玄机!”包拯暗自思索,随即让众人围在一处,指向那画,问道:“秋水生前可有沾染便宜之事?”
身旁的王朝低声道:“听闻她与一位侠士有过一面之缘,但对于何涛,似乎并无好感。”
“再说其余几位前来探望者。”展昭直言,目光如刀般审视着周遭的人群。
这时,一名青年侍卫插嘴道:“小的姓陆,也是秋水的表哥,那天我正在外头,忽听到一阵争吵,随后便是她的惨叫声。可当我闯入屋中,却只看见何涛逃出。我追了几步,未能再抓住他。”
包拯心念飞转,何涛自此成了重点怀疑对象,然而,他也有所顾虑:倘若何涛真为凶手,必定有不可告人的隐情。
五人共同侦控了整个案件,逐步展开调查。然而,案件变得尤为复杂。诸多嫌疑人浮出水面,几个见过秋水的游侠、书生皆成了音讯不明的可疑分子。有些是因情而来,不乏有人因怨而至。
日经过半月余,每每询问,皆无果,偏偏何涛却一再宣称自己无辜,甚至找人把自己不在场证明给包拯呈上,称当时正在酒店与人对弈。
而此时,展昭注意到一抹不寻常的身影。那竟是一名娇小的女子,云鬓皓首,悄立于秋水的房外,似乎对包拯几人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你就是秋水的朋友吗?”展昭问道。
女子面色微红,缓缓点头,声音细柔如莺啼,她的目光始终无法自拔般地在包拯身上游弋,“我叫柳绿,平日与秋水情如姐妹,怎会容她遭此不幸。”
“你可知何涛这人是什么样的?”包拯问。
柳绿面色微变,似乎是想起了往事。“他之前对秋水虽有倾慕之意,然而从未得她同意,更是总带着恃宠而骄的态度。而且我不知道是否与此事有关,但他常常与那姓陆的表哥交往甚密,甚为亲近。”
包拯洗耳恭听,心中暗道:“原来背后牵扯的线索比我想象的还复杂。”
便在此时,王朝忽然匆匆而返,带来一则重磅消息:“在我们再次打探何涛时,发现他身边一位曾混迹江湖的游荡剑客,耳闻一起凶杀案,及他似乎亦有一种与秋水有过短暂接触的安排……”
事情似乎越陷越深,包拯遂决定去找何涛对质,带着展昭与王朝前往何涛的居所。何涛扼住内心的不安,见到包拯,忍不住冷笑道:“包公果然风光无限,凡事皆要追根究底,既然找上我,便请问,所谓证据何为?”
包拯瞥了他一眼,目无天地,沉声说道:“秋水的死与君无关?”
何涛身边的一位侍卫面露愠色:“我主何敢为此而犯杀人之罪,包公若无证据,便太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