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汪大人说的有道理。”
的确也是这样,不少名闻天下的文豪能写出传世的锦绣文章,但却不一定能考中举人或进士。
毕竟科考乃是朝廷选拔官员最重要的方式,会做文章并不代表会做官。
号舍内,顾鸣却在盘腿静坐,一个字都没写。
并不是写不出来,而是他心里明白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不能前功尽弃,必须要细细斟酌。
最终挑了两篇《古文精选集》里的文章为基本,再综合前世今生的人生理念,结合当前时政开始下笔书写。
标题为:朝问。
朝,不是朝代的朝,而是朝阳的朝。
构思成熟了,写起来倒也快,半个来时辰便告大功告成。
“各位大人,五彩祥云又出现了……”
外面,有个同考官员似乎比考生还要激动,惊喜地指向号舍上方。
“果然出现了!”
“太好了,这是本朝之福,本朝之福啊!”
郑瑞文激动之下竟然隐隐浸泪,冲着皇城方向连揖了几个礼。
他一带头,另外几个官员也纷纷转身,一脸肃穆地冲着皇城方向的天空揖礼。
不知不觉,太阳西沉。
这也意味着此次乡试正式结束。
接下来,一众考生还得在余杭府住上半个月左右,等待放榜之日。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这是倍加煎熬的半个月。
可谓是度日如年。
当然也有无所谓的,此类人大致分为三种:
一:心态好,这次不中下次再来过。
二:本来就不抱任何希望的,只是前来凑个热闹,碰个运气,考不上才正常,考上才不正常。
三:自信满满的,抱着一种我都不中,还有谁能中?
顾鸣属于……第四种。
虽说他志在必得,也颇有自信,但凡事就怕万一。
再加上能否中举还涉及到系统人物等级提升,故而看似轻松,实则上内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小压力。
马匀与许加应二人皆属于第一种,也就是心态较好的那一类。
毕竟二人好歹已有秀才的功名,再加上家世良好,能考中固然最好不过,算是锦上添花,实在考不中也不强求。
总之就是一种“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心态。
考完之后,顾鸣传书回去报了个消息。
聂小倩也陆续托人带了几封信,信中述说了她的相思之情,同时也劝顾鸣放宽心态,安心等待放榜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