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瑶笑着说不用了,家里准备开饭,看向小家伙:
“那你在二伯家吃饭吧,一会来接你。”
杨二嫂忙道:
“一会让你们二哥送过去就行。”
杨清刚也想去听听今天两家店里的情况,跟着附和。
童瑶:“那也行,你们慢慢吃。”
杨溪俊不愿了,抱着碗巴巴跟上。
童瑶跟他解释爹娘不回家,要去后山找阿牛叔公。
能说动就不是杨溪俊了,杨清桦只好抱起儿子,打算一块去。
杨清刚忙叫:“等会,给俊俊多夹点菜,饭也添点。”
两家关系本就亲近,孩子都是散养,谁家先开饭上谁家吃。
童瑶也不见外,往儿子碗里多添了饭菜,就和二哥二嫂告辞。
去到王牛家,果然,父女俩早就吃饱了。
王娟坐在堂屋看书,王牛在院子里给果树浇水。
见童瑶过来叫,连连说吃饱了。
“那就上家喝点鱼汤,黄唇鱼头炖汤好喝,也补脑,娟儿多喝点。”
童瑶又说,顺便聊会今天的事,
父女俩:哦?有瓜!
立刻放下手头上的事,火速下山。
回到家,开饭。
杨母和童母听说黄唇鱼三十块一斤,肉疼得不行。
早知道一块拿去卖得了。
这条鱼二十多斤,那就是六七百块啊。
每家送了一两斤,更心疼了。
也不是童父大嘴巴,在场的都是自己人,嘴严。
而且童翔几个本来就要当渔民了,要认识鱼价的。
直到这鱼值钱,以后就不会便宜卖了。
当时买鱼的几位都说了,这种鱼越来越少,价格肯定会越来越贵,不重点叮嘱怎么行。
再一个,就算村里人知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真有人顶上自家,先看看能不能翻墙吧,墙上的碎玻璃,钉子、碎贝壳,大可试试。
就是墙下都种了带刺的野果子,还去找人打了刺铁丝做架子,让它们攀上。
用篱笆围了一圈,孩子们被交代过了,不会过去求扎。
开放了五六年,老百姓心里内心有一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