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时刻,为了确保自身安全,蒂雷纳就得下令部队向盟友的残兵败将开火了。
你们就算是被击败了,爱跑哪去就去哪!
总之不能往自己这边跑,不然休怪自己对你们不客气!
蒂雷纳参加过昊菁皇帝的数次北伐行动,深知溃兵部队给己方带来的危害。
当年联军出关与鞑靼人作战时,也是以方阵御敌。
任何一个方阵的将领没有得到上面的命令,都不得营救临近的方阵,以免被溃兵所殃及。
现在不是当年了,可鞑靼骑兵集群在野外仍然具有极其强大的突击能力。
想让敌人的骑兵集群失去突击能力,前提是己方装备足够多的机枪与速射炮。
明军单兵都是弹匣式步枪与机枪,能够保证在所有方向上输出强大的火力。
哪怕没有多少坦克与重炮支援,也能抵挡住数量三四倍于己方的敌骑突击。
法军如今刚完成第一批次,约十万人的左轮步枪的换装。
从明帝国引进的机枪总计才一千挺,加上授权制造的一千五百挺。
等于每一百人才能分到一挺机枪,与明帝国的陆军步兵火力相差了两个档次。
人家每个步兵班都拥有一挺机枪,其他士兵还装备了弹匣式步枪。
在海外作战的部队,人均一把弹匣式步枪和一支左轮短铳。
每辆坦克上都装备了一挺机枪,无形之中又提高了输出火力水平。
由于两国在财力方面的巨大差距,法军想要实现与明军同步的换装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唯一能让蒂雷纳感到放心的就是坦克部队,这是己方抵消掉鞑靼骑兵优势的制胜秘诀。
能一次投入五千辆坦克的话,就能遏制大约二三十万敌军骑兵的突击了。
剩下的由炮兵、步兵与空军战斗机联手解决,似乎就不是太大的难事了。
怕就怕在打开之后,清军骑兵集群迅速冲垮利奥波德的联军部队。
然后放弃追击这些溃兵,反而与奥军一道夹击法军。
这并非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蒂雷纳认为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奥军也从明帝国手里购买了大量重武器,火力甚至隐隐比法军还要高一些。
他们在布达佩斯与维也纳均与联军交锋过,而且连续四次取胜。
发生这种情况,即使己方最终能够取胜,恐怕也会是一场付出惨重伤亡的胜利。
维也纳城到目前为止还没失守,可是在清军骑兵不断向西,深入奥地利与神圣罗马帝国腹地劫掠之后。
该城是否需要继续固守就存疑了,守军并不具备与对方打野战的能力,基本上出城便会被歼灭。
路易十四决定在一六九四年开春,便让蒂雷纳率领五十万法军东进,寻找机会,重创清军。
蒂雷纳在冥思苦想之后,决定采取一个较为委婉的战术。
那就是法军主力先在施瓦本山以南、博登湖以东、阿尔卑斯山以北一带设伏,看看清军是否能够上钩。
这是蒂雷纳考虑到清军奔袭一向不会与奥军协同,属于吃独食的一方。
如果自己运气上佳的话,说不定可以先行打掉大约数万敌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