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老汉听后连忙摇头:“不行啊大老爷,现在养蚕卖给谁啊。”
“当然是卖给衙门了。”文兴盛言道:“哦对,老哥哥可能还不知道,现在朝廷已经开了海禁,那些外国来的商人很喜欢咱们大明的丝绸,每天都能卖出去不少,丝绸就需要蚕丝,缺的多呢,一亩地可以养三四千只蚕,就按一年最少出三茬蚕茧来算,可以出三百斤蚕茧,一斤蚕茧可以缫丝二两,这就是三十七斤左右蚕丝(明代一斤十六两),六亩地就是二百多斤蚕丝。
现在咱们浙江,一斤蚕丝可以卖接近一钱银子,二百多斤就是二十多两,比种地要高出接近三倍啊,就算养蚕的缫丝税要比田赋高,但扣完税后,六亩地一年的营收起码也有接近十五两银子,是你种地的一倍还多。”
老汉想了片刻,很是迟疑的说道:“真能有这么多?”
“本官还能骗你?”
程适之也搭了一句腔:“老汉,我们文知府可是当年给你们分地的青天大老爷,他还能骗你不成?”
老汉一听这话也踏实了下来:“说的对,文老爷不会骗俺们的,草民信了,等到今年这一季稻谷收了之后就换种桑田养蚕。”
“家里存粮够吗。”
“够,您放心吧。”
老汉很有信心的说道:“这几年收成都不错,年年家中的米缸都没空过,现在还存着几百斤呢,饿不到。”
“那就好、那就好。”
文兴盛连连点头:“只要不会饿肚子本官就放心了,多谢老哥哥,耽误你时间了。”
说着话,文兴盛又从兜里拿出一角碎银子,估摸着能有一两重硬是塞进了老汉的手里,老汉连激动带害怕说什么也不敢要。
“大老爷使不得、使不得啊。”
“有什么使不得的,拿着,过冬的时候给孩子买身棉衣穿。”
文兴盛强行留下银子,随后带人离开,脸上全是笑容。
今天自己的事迹得好生润色一番,登到报上让所有人都看看。
咱文兴盛可是百姓嘴里的青天大老爷!(本章完)
“改稻为桑调研表?”
严州知府文兴盛望着文书从杭州拿来的这份表格一头雾水,没明白是个什么意思。
文书于是言道:“听省里户司的官员说,这份表是蕃台从南京陆阁老那领来的,朝廷打算在浙江和江西推行改稻为桑,要圈定部份土地退耕养蚕,好缫丝来供给织造局出丝绸,所以在这之前要咱们先做个调研,看看两省各府县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支持。”
文兴盛这才明白过来,点点头说道。
“既然是太傅下派的事情那要立刻去做,火速将这份调研表引发给下面几个县,让各县马上办,本府也会下去实地督办。”
“是。”
作为最早就跟着陆远搭班子的老人,文兴盛那绝对是铁杆的陆党,对于陆远交办的事情哪里会有不认真的道理,说做就做,第二天文兴盛就赶到了淳安县。apk
带着淳安知县程适之,两人加上一班子县衙小吏就下到了乡野地头开始进行实地调研。
“老哥哥,忙着呢。”
地垄里忙活的农民老汉早就注意到了文兴盛这一群衣着光鲜的官员,眼瞅着来到自己近前,慌得将手中的农具扔掉就要下跪。
“老哥哥莫要多礼。”
文兴盛笑呵呵的伸手扶住:“本官今日来此是有些事要问老哥哥。”
在文兴盛周围,一名从府里带来的小吏捧着一道空白题本,尽职尽责的将文兴盛和老汉之间的谈话记下来。
这后面可都是刊登上报纸的素材。
“大老爷发问,草民知无不言。”
老汉紧张的直哆嗦,连话都说不利索。
看出了老头的紧张,文兴盛又是好一番温言宽抚,等到老头情绪稳定下来后才继续问话。
“老哥哥家里几口人啊。”
“四口人,有个老伴,拉扯着一儿一女。”
“儿女双全好福气啊。”文兴盛笑呵呵言道:“家里有几亩地啊,是自己的地还是替别人种的地。”
“都是自家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