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熊松,心里涌起股酸味,可他嘴上却说,“社长,房子不错,格局也很舒服。比咱体委的好多了。”
王诗夫也插了话,“小区闹中取静。周边生活设施的配套,也很完善。接下来就看怎么分房了?”
“诗夫说的对,业勤正在拿方案,然后咱们上社委会再议。众口难调,咱们尽量做到让大数人满意吧!”
小区一共四幢楼。每幢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三户。
那年代,商品房鲜有高层,刘莉莎她爸开发的[瑞景华都],也只有六层。
张峰给报刊社要了两个单元,一共是三十六套房,三种户型。面积从84、97和113平米不等。
回到报刊社,王业勤来找张峰,他将拟好的分房方案初稿拿给了他。
张峰示意他,“你去喊一下老沙,咱们一起商量。”
沙成河,端着大茶杯晃悠进来…张峰把方案推给他,“沙哥,你看看这个。”
沙成河将近视眼镜摘下,认真的看了起来。张峰问:“沙和尚,你才三十多,难道眼睛就花了吗?”
沙成河尴尬的笑笑,“可不么?每天看稿子、用眼过度,不花才怪呢!”
许久,沙成河戴上眼镜,放下了方案初稿。“挺好的,业勤的这个方案搞得不错。张峰,你觉得喃?”
王业勤和沙成河,将目光都看向了张峰…
“呃,我提个问题。”张峰说道。王业勤这个方案,根据房屋面积,分为三个档,分别对应报刊社里的高中层干部,和普通职工。
比如社一级领导,你就有资格住113平米的大房。假如你是新来的普通职工,你只能住84平米的房子。
现在的问题是,三个面积的房子都是十二套,对标社领导的113平米房子有富余,普通员工84平米的不够分。
人员分布的模型,是金字塔式的三角型,而房子的模型是正方型。
显然二者之间不匹配,出现了供需矛盾。如何解决?王业勤的方案是往上顶,比如113平米的房子有十二套,社委会干部有五人。
富余出的七套房,由中层干部往上顶。
依此类推,底层普通职工最多,房子不够分,那就往上顶,部分员工,就挤身于中层干部那个档,住上了97平米的房子。现在问题来了…
由于购房款,都由报刊社出,所有人都希望住大房。那么谁有资格上升一档。
依据又是什么?
王业勤的办法是抓阄。呵呵,一个古老的,看似公平的办法,全凭手气了。
张峰阐述了他的观点。,“两位,抓阄这种办法看似很公平,其实是在回避矛盾,隐藏了最大的不公平。”
“二位,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们都是中层干部,就因为手气差,没住上113平米的房,你们将作何感想?”
两人面面相觑。
“唔,有道理…”
喜欢报刊社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