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杜邦家族成员 > 第十章 二战烽火(第3页)

第十章 二战烽火(第3页)

卡罗瑟斯的工作并没有就此停止,他在威尔明顿又花了两年时间,用来从事该纤维的应用研究,致力于让自己的发明能够满足杜邦这个庞大帝国的商业需要。

1936年4月30日,卡罗瑟斯被选入名声卓著的美国国家科学院,成为全美各大企业研究部门中首位入选的科学家。不幸的是,一个月之后,他就因为长期的严重精神抑郁,被送往费城的一家医院治疗。实验室的项目被交给了克劳福德·格林沃尔特带领数十位化学家和工程师继续研究。格林沃尔特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22年加入杜邦时才刚满20岁,他立刻感到了来自企业高层的压力,并将之转化成为工作的动力。一天深夜,保安发现他身着燕尾服出现在实验室大门口,才明白他是在刚刚结束晚会后又回来检查设备情况。

从商业上看来,杜邦公司执行委员会期待研究加速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想要将“66纤维”投入市场,确实需要解决不少现实问题。首先,超聚酰胺必须使用完全纯净的成分制造,随后在精确控制的温度下加以熔化防止分解。

随后,要经过过滤、喷丝、纺纱、冷却、拉伸、络纱、上浆等多道工序,最后还需要染色。在这些步骤中,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在压力泵中,任何气泡的形成,都会造成纤维在纺纱过程中分解。科学家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问题,通过为泵增加适当压力,让其溶解在熔融的纤维中。类似的技术障碍,都需要一一加以精准克服。

一系列的努力尝试之后,“66纤维”终于能够连续纺纱10分钟。1937年,连续纺纱的时间已达到了82小时。

1938年,杜邦公司的投入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回报,科学家团队宣布,“66纤维”克服了所有的技术困难,可以走向潜力无穷的商业市场。公司高层对“66纤维”抱有极高的期待,他们希望产品能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去吸引消费者,并专门组成了特别委员会来征集和筛选相关的建议。应征的提案从杜邦公司各个部门向委员会办公室飞去,总共出现了350多个创意,有“Duparooh”“Wacana”“Delawear”等等,但最终映入委员会眼中的是“NORUN”,其寓意的“不脱丝”让委员们感到很满意。不过,由于当时新纤维确实有脱丝的现象,“NO”这个前缀放在产品名称里有些不合适,委员会决定将“NORUN”改为谐音而顺口的“Nylon”。尼龙就此诞生了。

杜邦公司拨款850万美元,用于在特拉华州的希福特建立尼龙生产厂,又拨款250万美元,用于在西弗吉尼亚州的贝勒建立一家尼龙中间体工厂。

尼龙的消费者,首先被定位为日趋独立的美国女性群体。1939年4月30日,纽约世界博览会开幕。杜邦公司的参展主题是“神奇化学世界”,其中展品亮点包括了尼龙纺织工艺。研发部的查尔斯·斯泰恩亲自宣布了尼龙长袜产品,他说“尼龙像钢那样牢固,像蛛网那样精细,弹性要超过所有的普通天然纤维”,并将之与真丝丝袜进行对比。一直以来,真丝丝袜都由于容易走样和脱丝,而让女性消费者深感苦恼。

一年之后,第一批产品在威尔明顿百货商店向公众试售。杜邦公司在威尔明顿的《每日晚报》上刊登了整版广告,邀请威尔明顿的妇女们都来检验和购买这种“人人都在谈论的丝袜”。由于产品数量有限,每人限购三双,而且需要提供当地的送货住址。消息传开后,全国多地的妇女们抢着在威尔明顿城的酒店旅馆中预订客房,新产品刚放上货架,就会销售殆尽。

由于市场对尼龙袜表现出狂热的欢迎态度,杜邦将1940年5月15日确定为尼龙日。当天,尼龙丝袜在全美各地的大商场上架销售。尽管这次的限购数量为人手一双,但500万双丝袜还是在当天就售罄。在随后的短短七个月中,尼龙丝袜为杜邦带来了300万美元的利润,足以覆盖杜邦公司用于“66纤维”的研发经费。

尼龙是一款非凡而幸运的产品,其推出之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日本生丝对美的出口供应日渐减少,并最终完全断绝,与此同时,女用长袜的市场规模庞大,需求日增。供需之间的矛盾,足以证明杜邦建立希福特尼龙工厂的正确性。

未曾料到的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再次卷入世界大战。刚刚开始致力于提高美国人生活质量的化学产品,立刻被转用于军事。尼龙不再用来生产丝袜,而是被用在尼龙降落伞、尼龙绳和尼龙帐篷上。从杜邦的角度看,他们也因此而面对新的任务,因为在他们正将其尖端研发能力用于为人类造福时,迎面撞上的却是又一次世界战争。

一美元造原子弹

当罗斯福新政不断推动国内的变化时,无论是杜邦家族,还是联邦政府,都始终关注着世界局势。正如罗斯福总统所说:“如果美国企业主要为我国人民重建全面和持久的国内繁荣,那就必须重新获得国外市场。”

此时的国际环境,却变得越来越不宁静。1931年,世界大战的阴云首先遮挡了东亚,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1936年,“二二六”政变后,日本国家法西斯主义确立。在欧洲,一战战败国德国的经济危机难以遏制,希特勒趁势在1934年成为独裁者,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权的职务于一身。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入侵,这引发了罗斯福总统的关注,也引发了美国国内的不安。

在罗斯福执政之前,胡佛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危机,采取了鼓励美国企业商品出口的政策。杜邦家族对此非常理解,并加以灵活运用,向重新武装起来的德国推销军火产品。1933年2月1日,负责主管营销的菲尼克斯·杜邦在威尔明顿会见了希特勒的两个代表,商讨了有关军火购买事宜,3月15日,双方签订了合同,其中还有着“得到美国政府签字和准许”的字样。除了对德军售之外,杜邦公司在全世界各地雇佣代理商,向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出售军用火药,其中也包括侵华日军。在这一历史阶段中,杜邦公司对二战的爆发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幸运的是,随着法西斯势力野心的暴露,罗斯福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应何去何从。

1938年1月,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交了一笔70亿美元的海军预算,他表示希望建立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护美国利益。同年,法西斯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并在英法纵容下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10月11日,美国国会批准了3亿美元的军费,并在两个月后批准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贷款以购买装备抵抗日本侵略。到1939年年初,罗斯福再次忧心忡忡地向国会要求批准一笔16。14亿美元的国防经费,他认为,如果到大战爆发再进行准备就来不及了。

果不其然,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9月3日,英法被迫向德国宣战,世界大战再次爆发了。

此时,美国并不希望全面卷入战争,罗斯福宣布实施《中立法》,并与拉丁美洲21国合作建立了中立的美洲国家安全区。11月2日,罗斯福出于种种考虑,又修改了《中立法》,撤销了武器禁运条款。

为了支持罗斯福,杜邦家族表现出极为一致的态度。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小拉蒙·杜邦慷慨陈词,他说:“今天,我们拥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欧洲战争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美国的工厂都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更不需要为刚刚爆发的欧战担心……杜邦不希望发生任何战争,我不否认战争会为杜邦带来巨额利润,但是我认为和平比短期利润更加重要……”为了证明他的观点,拉蒙解释说,战争会破坏国外市场,杜邦公司在海外拥有大量市场和投资,只有稳定,才能保证长远的利润。

小拉蒙的这段话,塑造出与人们脑海中既有形象完全不同的杜邦。虽然他的话语并不完全代表整个家族的态度,但经过二十余年的结构转变,虽然军火在杜邦公司中依然相当重要,但民用化工、工业以及金融业、房地产业在其业务范围中越来越大的占比,已经让杜邦不再是过去的杜邦,这些产业无一不需要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来加以推动与维护。因此,小拉蒙·杜邦的话语也并不算虚伪。

罗斯福曾经也同样渴望和平,但伟大政治家的睿智眼光,让他必须做出两手准备。1940年5月,他下令扩编美国陆军,征召国民警卫队转服现役。6月15日,下令研制原子弹。9月2日,他将50艘美国驱逐舰交给英国,换取英国决不放弃海军的保证。这一年,他再次得到人民的充分信任,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连续三次当选的美国总统。

战争的车轮越来越近,但老一辈杜邦的命运也即将走向终点。皮埃尔已经70岁了,他和拉斯科布都不再过问家族具体的经营事务。小伊雷内·杜邦64岁,从杜邦公司的副总裁位置上退了下来。小拉蒙·杜邦从总裁变成了公司的董事长,总裁则由皮埃尔的妹婿罗博·卡班达的弟弟瓦尔特·卡班达接任。人们注意到,这是第一个非“杜邦”姓氏的人担任了这家国际大企业的总裁,这或许也是其治理体系更为成熟的标志。卡班达此时只有52岁,从科研岗位开始走上高管位置,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灵敏的商业嗅觉、出众的员工口碑和年轻化的思维方式,他很快将带领杜邦公司,迎来人类历史上的最大规模战争。

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攻击中,美国损失惨重,举国舆论哗然。罗斯福随即发表了题为《国耻》的演讲,国会以338∶1的投票结果,通过对日宣战决定。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杜邦家族来说,新的订单潮再次涌来。

为了支持盟国,杜邦公司生产了40。5亿磅(约18。4万吨)的军用火药,这个数字是一战的四倍。这些火药在整个战争中占到了四分之一。同时,还有大量先进的军工产品从杜邦公司研发生产而出,并源源不断投入到战场中。其中包括著名的汤普森冲锋枪,在二战中总共使用了180多万支。尼龙产品则被投入到滑翔机牵引绳、降落伞、军服、蚊帐的制造中。此外,杜邦染料是制造武器和军服所不可或缺的材料,玻璃纸则用来包装药物、供给,杜邦还参与了“空中堡垒”轰炸机的配件生产。这些产品,无疑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不过,杜邦公司在二战中所主导完成的最大项目,当属曼哈顿工程无疑。

早在1940年,美国物理学家成功地从放射性元素铀238中分离出铀235,这是一种爆炸性非常强的物质。此时,因受纳粹迫害而来到美国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多次向罗斯福总统建议,着手对原子能的军事应用进行研究。1942年12月,罗斯福采纳了他的看法,成立由一大批世界知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原子能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的培格拉姆博士、加州大学的劳伦斯博士和芝加哥大学的费米博士等等。该研究项目被定名为曼哈顿计划,罗斯福亲自赋予该工程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

制造原子弹是一项浩大工程,只有顶尖科学家团队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掌握尖端生产制造技术的企业。负责该计划的美军准将莱斯利·格洛夫斯找到了杜邦技术部门负责人卡朋特:“先生,军方想要将曼哈顿工程所需要的设备建造工程,包括原子弹的建造和运转,都交给贵公司负责。”

选择杜邦,实际上经过了白宫和军方联合的慎重考察研究。杜邦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美国企业,又和美国总统有着姻亲关系,在政治上完全符合要求。从企业本身来看,其生产研发能力是同类型企业中最突出的,美军大量装备杜邦公司的产品,性能十分可靠,经过了战争实践的证明。再加上其内部的管理制度严格,能够确保计划的保密性……种种原因,曼哈顿工程的执行者都非杜邦莫属。

不久之后,杜邦和美国政府签订了合同,合同的主要内容,是政府雇佣杜邦公司在田纳西州橡树岭首先建造一座实验工厂。同时,再在华盛顿州建立正式工厂,其主要生产任务就是研制原子弹生产所必需的钚元素。在合同中,美国政府提出,杜邦公司不允许通过该工程获得直接增长的利润,同时,有关该工程的所有专利权,都属于联邦政府。

对此,杜邦家族当然没有任何异议,他们开出了象征性的1美元利润报价,全盘接受了合同的要求。显然,这项代表美国最高利益和意志的订单,其背后的价值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政府对杜邦家族的肯定与信任,以及能够获取到宝贵的核工程情报材料,都让杜邦公司内少数知情的高层激动不已。从长远来看,杜邦公司通过曼哈顿工程,能够更新设备,训练技术人员,掌握未来武器发展的相关业务知识,无疑是在为战争结束企业的发展铺就坚实道路。

合同签订后不久,杜邦公司技术骨干、公司董事克劳福德·格林沃尔参与到曼哈顿工程中。1942年2月,费米博士主持的核动力实验成功,这代表着原子弹问世的重任,落在了杜邦公司的肩上。

为了完成合同,杜邦公司集中6万多名技术员工,采取秘密分批行动的方式,从美国东部搬迁到西部的翰符德,行程超过4300多公里。在两年多持续不断的努力之后,杜邦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随后的历史,人们早已耳熟能详。1945年8月6日,由于日本政府拒绝投降,B2轰炸机在广岛上空投下第一颗原子弹,8月9日,美国又在长崎市投下第二颗原子弹。两颗原子弹总共造成数十万人丧生,其威力之大,超过了众多曼哈顿计划参与者的想象。

即便如此,日本法西斯政府并没有立刻宣布投降。接替罗斯福总统的杜鲁门要求,随时准备生产新的原子弹。曼哈顿计划的主持科学家奥本海默预计,从1945年10月开始,美国每月能够制造6颗原子弹。

8月14日,在核武器的巨大威慑下,加上苏联对日宣战,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全球欢庆,也让美国政府和军队的首脑们长舒了一口气。根据艰难的冲绳岛之战来看,如果没有原子弹,想要占领日本本土,美军起码要再付出数十万士兵的宝贵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杜邦家族终于为和平而非战争的到来,做出了无法磨灭的巨大贡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