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春节饮食健康小常识 > 第67章 心脏骤停紧急救治与注意事项(第1页)

第67章 心脏骤停紧急救治与注意事项(第1页)

心跳骤停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引起:

一是心脏本身的问题,如冠心病导致的心肌梗死,这会使心脏的血液供应中断,心肌细胞坏死,影响心脏正常跳动;还有心肌病,它会使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脏不能有效泵血。

二是血管因素,例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像室颤,此时心脏电活动紊乱,心肌不能正常收缩和舒张,进而引发心跳骤停;还有急性主动脉夹层,这会影响心脏的供血功能,导致心跳骤停。

三是呼吸系统问题,像严重的气道梗阻,空气无法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氧气不能输送到血液中,心脏会因缺氧而骤停;还有严重的呼吸衰竭,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等情况,也会引起缺氧,导致心跳骤停。

四是其他因素,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像血钾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从而引发心跳骤停;电击伤、雷击伤等意外事故也会干扰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导致心跳骤停;另外,药物中毒、过敏反应等也可能引起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的紧急救治:争分夺秒,守护生命之光

心跳骤停是一种极其危急的临床状况,指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中断。若不及时救治,患者会在数分钟内迅速死亡,是临床上最为紧急且严峻的挑战之一。本文将详细阐述心跳骤停的紧急救治流程、方法及要点,旨在提高相关人员对心跳骤停救治的认识和技能水平,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一、心跳骤停的识别

快速准确地识别心跳骤停是启动紧急救治的关键第一步。一旦发现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之不应,无自主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即可判定为心跳骤停,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启动心肺复苏(CPR)程序。例如,在公共场所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昏迷不醒且无呼吸动作,应迅速做出反应。

二、心肺复苏(CPR)操作流程

1。胸外按压: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或地面,施救者位于患者一侧,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为按压部位。双手交叠,用上半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应平稳、有规律,避免中断,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

2。开放气道: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内的异物(如假牙、痰液等),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即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抬起下颌,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

3。人工呼吸:施救者用一手捏紧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将自己的口唇严密地包绕在患者口唇上,缓慢而持续地吹气,每次吹气时间应持续1秒以上,确保胸廓有明显起伏,吹气频率为每分钟10-12次。

三、电除颤的应用

电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最有效的方法。一旦取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立即按照语音提示进行操作。开启AED后,将电极片按图示贴于患者裸露的胸部(一片位于右锁骨下方,一片位于左乳头外侧),分析心律后,若提示需除颤,则在确保无人接触患者的情况下按下放电按钮。除颤后应立即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每2分钟重新评估心律,必要时再次除颤。

四、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与终止条件

1。有效指标:可触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维持在60mmHg以上;面色、口唇、甲床等由发绀转为红润;瞳孔由大变小,出现对光反射;恢复自主呼吸;有眼球活动或四肢抽动等。

2。终止条件: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专业急救人员到场接替;现场环境危险危及施救者安全;持续心肺复苏30分钟以上,患者仍无生命迹象,可考虑终止,但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复苏时间应适当延长。

五、高级生命支持

在进行基础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尽快呼叫专业急救团队,获取高级生命支持。专业人员到达后,会进行气管插管,建立更有效的人工气道,保证通气;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胺碘酮等),纠正心律失常、维持血压等;还可能应用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技术,进一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心跳骤停的紧急救治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早期识别、快速启动心肺复苏、正确应用电除颤以及及时的高级生命支持是提高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专业医疗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应熟练掌握心跳骤停的紧急救治知识和技能,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挽救生命贡献力量。

心跳骤停是极其危急的情况,以下是紧急救治时常用的药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肾上腺素

-作用机制:肾上腺素是心跳骤停抢救的核心药物。它主要通过兴奋α和β受体发挥作用。α受体兴奋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尤其在舒张压升高方面较为明显,这有助于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同时,β受体兴奋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还能使心脏的传导速度加快,让心脏恢复自主节律。

-用法用量:在成人患者中,通常每3-5分钟静脉注射1mg。如果静脉通路难以建立,也可以通过骨髓腔内注射给药。

胺碘酮

-作用机制:它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通过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来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对于因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引起的心跳骤停,胺碘酮可以帮助稳定心脏的电活动,减少心律失常的复发。

-用法用量:对于心跳骤停患者,初始剂量为300mg,用5%葡萄糖稀释后快速静脉注射。如果心律失常仍然持续,可以在15-30分钟后再给予150mg。

利多卡因

-作用机制:利多卡因主要是抑制心肌细胞的钠离子通道,从而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使心脏的异位起搏点受到抑制,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它对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

-用法用量:一般先给予1-1。5mgkg静脉注射,若心律失常持续或复发,可每隔5-10分钟追加0。5-0。75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3mgkg。

阿托品

-作用机制: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从而使窦房结的兴奋性增高,加快心率。主要用于因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心跳骤停,像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

-用法用量:一般静脉注射0。5-1mg,可每隔3-5分钟重复使用,最大剂量不超过3mg。

碳酸氢钠

-作用机制:心跳骤停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碳酸氢钠可以纠正酸中毒,维持酸碱平衡。不过在心跳骤停早期,过度使用碳酸氢钠可能会产生二氧化碳,导致细胞内酸中毒加重,所以它的使用需要谨慎评估。

-用法用量:如果心跳骤停患者存在高钾血症、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pH<7。1)等情况,可考虑使用。一般首次剂量为1mmolkg,之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剂量。

心跳骤停救治后饮食注意事项:促进康复与健康管理

心跳骤停是一种极其危急的状况,即使经过成功救治,患者的身体机能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需要精心的后续护理与康复管理,而饮食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患者身体恢复,降低心血管疾病再次发作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反之,不当的饮食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延缓康复进程,甚至诱发新的健康问题。本文将详细探讨心跳骤停救治后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包括适宜与不适宜的食物种类、饮食原则与策略等,旨在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科学全面的饮食指导,促进患者的长期健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