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坚持要求陶玉跟在她身边半个月。
如果半个月之后依然不想活下去,那时不会再有人阻止她。
陶玉很是沉默,她几乎不说话,不对外界有太多关注,但她信守承诺在邓容身边待了半个月。
后来,她找到了杨秋。
那时候杨秋已经和众人商讨了怎么提高铁匠待遇,这其中就包括请一个先生教导铁匠孩子们读书识字。
而陶玉毛遂自荐了自己,杨秋当即就同意了。
她没有问陶玉为何做这个决定,也没有问陶玉对杨家军的想法。
杨秋只是觉得,在陶玉的眼神里面,她看到了对生活的希望。
如今看来,陶玉在这里生活得很平静,她适合这样的生活。
当然,教育这事儿是杨秋治下的重中之重。
她不只是在铁匠这里开展了铁匠子女免费教育,她还要求军中兵卒每天要识字三个。
不过,兵卒识字不能用军法强制,而是带鼓励性。
只要每日完成三个字的任务,并在月底的考察中达到认字数量标准,那么月底就可以根据考察结果提高军饷待遇,以及布匹肉类之类的特殊奖励。
当然,还必须提高积极性,让人看到识字的好处。
所以杨秋设立了升职的激励机制。
那些在识字方面表现出色的兵卒,可以直接获得升职的机会,从伍长晋升为什长,再从什长晋升为队长。
只要他们表现出色,一切晋升的可能性都向他们敞开。
至于全民教育,那不可能,这属于白日作梦,不说有没有这个金钱实力。
就算有,但对于大部分农户而言,种地才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事情。
你若是强迫他们把孩子送去学堂里面读书识字,他们会骂你脑壳有病!
饭都不确定能吃饱,谁愿意让家里的劳动力不劳作去读书?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杨秋也没妄想强求。
脱离现实去发展,那是找死。
所以,除了兵卒,杨秋先把教育试运行在了铁坊这里。
如今这里也算是一个小小工厂了,这里的铁匠就相当于工人。
提高工人待遇,妥善解决工人家庭的居住问题,并为其提供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让铁匠安心在工坊里面做事儿,这是必要的措施。
毕竟炼铁实在是太重要了。
而东汉时候已经开始用炒钢法炼铁,但产量不够高,且品质一般,过程具有偶然性。
而技术不能跃迁发展,所以杨秋先让铁匠们练习灌钢法,这本应该是南北朝时候的技术,不过现在引导铁匠往这个方向走,倒也不算太困难。
毕竟技术总是一步一步升级。
只是,张辽还是没有懂杨秋的意思,他当然明白炼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