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粮食问题可以轻松解决,最大的问题就是开荒艰难,山地烧荒太慢。
然而实际情况给了杨秋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首先,土豆确实是高产种子,但杨秋在并州。这里大部分区域是未来的山西,所以这是北方。
然后,东汉末年包括三国,这时候的气候极其干燥寒冷。所以北方游牧民族才不断南下,因为草原生存环境恶劣得不行。
而土豆的种植需要湿润的土地,尤其是发芽期,需要土壤土壤含水量到达百分之四五十左右。
而幼苗期之后,需要水分更多了。
可是这是在干旱冰冷的北方啊,所以种植土豆计划破产。这里的土地种植的土豆不仅产量少,还直接腐烂……
之所以北方现在大量种植粟和小麦,那就是因为粟和小麦比较抗旱。
原本汉朝北方是种植水稻的,因为那时候北方降水量还行,有些地方还水稻高产。
可是天气直接逼得汉朝在北方提倡种植小麦和粟了。
至于红薯,杨秋也在这上面吃了个亏。这红薯确实是个高产抗旱耐贫瘠的农作物,然而它不能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
因为重茬种植红薯,会导致红薯长势不良,生长缓慢,不结薯,结薯不多,病虫增多等问题。
所以这也是个凑合的食物。
不仅如此,红薯作为主粮纤维多,营养低不管饱。吃多了还反酸烧心,没有老祖宗的五谷好。
当然,都饿得要死了的时候,倒也可以凑合。
所以红薯不能做主粮,只能做个辅助粮食。
幸好玉米是真的挑选出了抗旱适合山地种的类型,总算没有踩到坑。
后来,杨秋还挑选出了抗旱的高粱米。
不过高粱米这个食物吧,口感差,味道涩,难消化,容易便秘。
但这东西适合酿酒,在历史上发展成为了白酒最重要的原材料。
不过杨秋现在没机会做生意,所以凑合着当食物吃。
毕竟外面的人都饿得快死了,现在这里的食物有再多的口感问题,那都属于富贵病,有得吃就不错了。
当然,大家喜欢的还是五谷,不愧是祖宗亲自选定的食物,实在是其他食物追赶不上。
至于种地过程中的虫害问题,轮种问题,杨秋虽然抄写了不同粮食的种植方法。
然而书籍只有指导作用,现实情况是总会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所以杨秋将培养农官当成了重中之重。
这里收留的老人们,那是种了一辈子的地了。
杨秋让老人们将不同粮食的种植经验记录下来教导人,因为大部分都不会写字,所以杨秋就派个人帮助这些老人记录。
到目前为止,这寨子倒也算是自给自足了。
粮食再加上猪肉,完全能满足大家日常需求,甚至还能有所存粮。
毕竟土豆红薯虽然没带来惊喜,但是麦,粟,麻,黍,菽是真的有高产种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