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祭上一条性命,让自己的儿子看清世间险恶的真相,却也让他明白何为真正的大义。
提到张知州,李晁奚心中也感慨万千,宽慰道:“张知州生前因得罪了祁照而横死冤狱,现如今冤情已经查清,终可还他生前清白了。”
“如此便好。”阿柔听闻这个消息,总算是得到了一些安慰,“张夫人出身江北孙家,是阿柔的表姨,也是景西王府的恩人之后,幸得承王殿下护他们周全,阿柔感激不尽。只是自入京那日分别之后,便再也没有见过他们,不免心焦,不知殿下能否让阿柔见他们一见?”
“这有何难?眼下他们正安置在本王府上,戚小姐若是忧心,随时来看便是。”李晁奚大方地说道。
……
长祈街市,往来不息。
朴素的马车停在清韵阁门口,一个约莫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掀帘下车,抬眼望向茶楼牌匾上“清韵阁”三个字。
茶楼老板宋岳之一早就在门口等待,见状迎上前去,恭敬地说道:“杨大人,公子在楼上雅间等您。”
宋岳之一路引着他上楼,进入到雅间之中。
司言得人通传,一早便在在门口相迎。他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晚辈司言,拜见杨大人。”
杨以清紧紧盯着他,双目泛红,神思激荡,心潮翻涌,以至于浑身上下都微微颤抖起来。他张了张口,语气中夹杂着难以抑制的惊喜,说道:“你就是……阿言?”
“是我。”相比之下,司言就显得淡定得多。
杨以清将司言上下仔细打量了一番,热切地抓住了他的双手,眼眶湿润,“好……好!阿言都长这么大了。太好了……若是殿下泉下有知,定然也会十分欣慰的。”
说到最后,杨以清几近哽咽。
司言心中亦是五味杂陈,鼻头微微酸涩,最终说道:“大人,请先入座吧。”
二人于席间就坐。杨以清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司言的身上,不舍移开。看着年轻人与昔日故人极其相似的眉眼,无数回忆瞬间涌入心间——
二十多年前,杨以清还只是一个初入仕途的小官员,出身寒门,无权无势,却自视清高,因为不通晓人情世故而得罪了许多人。倘若不是当时的太子殿下李焱有一颗惜才之心,暗中相帮指点,只怕他早就死在了朝堂的明争暗斗之中。
正因如此,杨以清比任何人都要崇拜太子李焱,敬他政见高明,尊他为人磊落。
只是杨以清还未寻得机会,光明正大地投入太子麾下,为他谋事,却先得到了李钰发动政变,污蔑太子谋反,杀兄逼父,夺取皇位的消息。
先帝被囚禁在皇宫中,没过多久便溘然离世。太子妃及其刚出生、尚未足月的孩子皆死于离乱之中。圣上为了斩草除根,将朝中和太子交好的官员纷纷发落,罪名重的难逃一死,罪名轻的也被外放出京。跟太子结有姻亲的宰相一家直接被抄了家。
杨以清当时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员,明面上和太子一党也没有过多牵扯,但终究还是因为曾受过太子恩惠而外放。
在诡谲多端的宫廷争斗中存活下来实属不易,当年那些愿意为太子鸣不平的人皆下场凄惨。
太子身死后,杨以清终日郁郁寡欢,不愿再与人结交,只是在自己的职位上埋头苦干。如此一来,许多年过去了,杨以清因为在职期间政绩显赫,终于被回调入京,又因为文采斐然、政见卓越而受到圣上提拔,一路晋升,做了翰林院学士。
只有杨以清自己清楚,这么多年来,他没有一刻不活在痛苦与羞愧之中。杨以清常常在想,若他当初没有选择明哲保身,
而是死谏朝堂,为太子鸣冤,纵然是身死,也可保全生前清白。
直到前些日子,已经在京中身居要职的杨以清收到一封密信,方才知道,当年太子身死后,手下忠臣拼死将太子遗留的血脉送出京城,由太子生前结交的江湖挚友司玄抚养成人,取名为“司言”。
司玄将当年的太子遗部及其后代尽数收归于故渊门中,只为有朝一日能为太子平反。
杨以清花了一些时日,确认这些消息所言不虚,从此一直与司言保持书信来往。
“阿言此番入京,定然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吧。”杨以清已然没有了初见时的激动,转而担忧起来,“你实话告诉我,你究竟打算做什么?”
杨以清在刚得知太子李焱仍有血脉遗留的时候,心中自是汹涌澎湃、惊喜交加,然而冷静之后,却陡生不安。
“当年太子谋反一案有诸多疑点,所有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当今圣上为了夺位而打的一个幌子罢了。只是后来皇权稳固后,就无人再提。”杨以清说道,“从来没有人真的觉得太子谋逆了,史官也会在新皇上位之后如实记载当年旧案,你又谈何平反呢?”
司言淡然地听完了杨以清的一番陈情,喝了一口茶,悠然开口:“他们凭什么不再提了?”
杨以清心中一紧,怔怔地看着司言。
“皇上当年为了稳固政权,将能杀的人全杀光了,所以没人敢再提。”
司言面上没有什么表情,眸色却深邃不见底,“就因为无人再提,太子旧案的真相成了一桩被天家掩藏起来的秘辛,再也没有人记得当年太子李焱是如何丰神俊秀、惊才艳艳,没有人记得他心系天下、一心为民,更没有人记得他温和良善,从不愿意手足相残。这些,史官也会记载么?”
李钰当年夺取皇位后,许是因为心中有愧,又或是因为不愿让自己这段不光彩的政变成为人生中的污点,因而在位期间终日勤勉,成了一位为世人所称颂的明君,开创了大昭前所未有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