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知遇心想裴珩这个为难法,很难说出口,太后见他不语,叹道:“他这几年性情越发乖戾,又有多年心结,是执拗了些。”
萧知遇默然片刻,道:“他肩上有伤,至今未愈,太后不如劝劝陛下,安心诊治。”
提到裴珩的伤,太后面色一黯,恨恨地拄了拄杖:“那是箭伤,一箭射穿了肩头,险些没命!箭上还涂了毒,致使伤口反复溃烂……好毒的手段,那伙刺客死得还是太便宜了!”
萧知遇虽有准备,还是心里一沉,攥紧了衣袖,都伤成这样了,裴珩怎还能胡来。他的语声不由急促了些:“现在还溃烂着么?”
“上月清了余毒,总算好些了。只是珩儿闲不下来,他又眠浅,许久不曾有过好觉,新帝登位的局势也不容他闲下来。”太后说着,叹了口气,“阖宫上下乃至前朝,毕竟是先帝所留,余孽潜伏,仍需清理。”
萧知遇听说裴珩伤势好转,原还松了口气,又听裴太后说起局势——先帝萧思远留下的自然是朔州势力,不甘就此失势,而他这个朔州出身的在此不免拘谨。
太后也反应过来,面色一下有些尴尬。
换做从前,她是不必在意萧知遇的心情的,有话便就痛快直说了,当面讥讽萧广渡的时候也曾有。如今却只得咳嗽一声,解释道:“你莫放在心上,我和珩儿眼中,你与他们并无关系。”
话是没错,萧知遇却听得愈发坐立难安,不明白裴太后为何忽然这般好声好气。
他思来想去,猜测也许是裴珩太过执着,太后想让他劝劝,但他刚和裴珩闹僵,能劝得什么。他只得低声道:“太后不必如此,裴珩他如何行事,我实在劝不动……”
太后连忙打断了:“你无需做什么。我与珩儿从前对你多有怠慢,这是两家的旧怨……我们亏欠你良多。”
萧知遇一愣,又听太后接着道:“珩儿性情古怪,他纵有千般不是,却是真心喜欢你,你莫要记恨他。”
她说到这里,语声涩然:“不瞒你说,这几年王府幕僚乃至朝中旧部,俱都是些激进的,原都支持让珩儿早日登位,以免夜长梦多。珩儿却一概否了,他们便猜着,一是为了我那亡夫的遗愿,二是……二是为了你着想。”
萧知遇垂下视线,抿紧嘴唇。
他心思敏感,自然也明白其中含义——想让裴珩早些登位,免不了要动杀机。然而萧思远毕竟是他的兄弟,裴珩当年不杀,是不想他背上个委身杀兄仇人的名声,也不愿意因此和他生了嫌隙。
即便萧知遇已音讯全无,生死未明,归来不知何期。
流言是一把利刃,仇恨是见血封喉的毒药,裴珩尝过其中滋味,不想萧知遇再背上这样的负担。
太后轻轻叹息一声:“珩儿从小到大吃过很多苦,才养成这么个古怪性子。他此前有仇必报,旁人待他有恩,他也必当报答,唯有你……我想他是真的不知该如何待你,才闹到今日这般境地。”
她想起往事,双目不由泛红,语气算得上推心置腹,萧知遇听了更觉不安:“我也说不上什么——”
他刚想说自己对裴珩并无什么恩情,忽而想起了朔州,心中一跳,抬头惊愕地望向裴太后。
此事是裴珩心病,掩埋了多少年,甚至不愿意与他相认,如今竟然告知了太后。
裴太后一贯矜傲的脸上已然浮现出愧色,竟有几分沧桑憔悴之意,仿佛被这些旧事折磨了一段时日:“且不说他,我才是真正对不住你。”
两家本就是萧氏理亏在先,萧知遇对裴太后一直心有歉疚,往常太后说什么他都听着。如今这番话,倒让他不知该作何反应,只得说道:“太后言重了。”
“你也莫责怪珩儿隐瞒,我知道朔州之事尚且不好受,寝食难安至今,他……”
太后说到这里,忽又顿住,说不下去了。
她如今是家仇已报,对萧知遇心平气和之下,得知朔州的前情,自然倍觉愧疚。然而当年裴珩身受罪臣之子的屈辱,萧旸还逃亡在外,他面对萧知遇是什么样的复杂心情,实在难以想象。
太后停顿半晌,叹道:“无论如何,此事是我们亏待于你,你想要离开,亦是人之常情。珩儿强留你,是他犯浑钻了牛角尖,怪不得你。”
按她的想法,旧仇已解,萧知遇待他们母子有恩,便是恩人,裴珩与他若能白首到老,也算是两全其美的幸事。而如今起了争执,萧知遇已有去心,裴珩非要在感情之事上用强,又有何意义。
萧知遇既然不愿意留在裴珩身边,便该按他的心意。
裴太后之前还在为裴珩说好话,希望能得萧知遇的谅解,然而在这事上,竟没有向着裴珩。萧知遇也知道裴太后性子护短,能做到这一步,已是真心歉疚。
他一时间心里复杂,沉默下去。
太后伸出手,似乎想去握萧知遇的手,最后又迟疑着收住了,“你若不肯留下,以后我会替你想法子。”
她恳切道:“往日已够对不住你了,总不能还累得你后半生都被拘束在宫里。”
*
裴太后离开之后,裴珩应是得了消息,急匆匆回来一趟,见萧知遇在里间枯坐着。两人无话,裴珩停留片刻,到底没问什么,便又离开。
裴珩一走,不多时,岁和又带了书欢欢喜喜地过来,说是背了学士的功课,想请二哥检查。
萧知遇自无不可,瞧着岁和摇头晃脑背书的模样,不知怎的想起了多年前的文华殿,出了会儿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