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桥阻碍经济发展,影响城乡整体规划,造成城市交通拥堵,这是事实。
孙继亮走出杜庚办公室,见安在涛默默站在走廊中,讶然道,“小安?”
安在涛滨海名记,宣传部领导都不陌生。
安在涛瞥见市委办主任宋亮正从走廊那头走来,“孙部长,我来找宋主任办点事情……”
孙继亮哦了一声,也没太在意,点头走去。
安在涛这才去敲响了杜庚的门。
“进来。”
……
第二天上午,安在涛在家里收拾好行装,下午就要跟市委办主任宋亮一起进京,去完成杜庚交代的任务。
下午3点的飞机,晚饭可以在京里吃了。
杜庚的要求是在有影响力的央媒上发表自证清白的稿子,挽回负面影响。
抵京后,住进建国大酒店,安在涛一人在房间闷头写稿子,宋亮则心急火燎与滨海驻京办主任刘永宁一起宴请某央媒的一个副总编。
联系发表媒体是宋亮他们的事情,安在涛只管写稿。
在来的飞机上,他前前后后梳理了一遍思路,决定要换个发力点与刘彦战斗。
刘彦的观点并没立足高架桥的优劣,到底是该建还是该拆。
她很聪明,她死死抓住滨海高架桥建了又拆,浪费数亿资金这一点不放,等于抓住了杜庚的咽喉。
这是否认不了的事实,可谓百口莫辩。
安在涛则把笔墨大半用在了高架桥的危害上,尤其强调对于滨海经济的阻碍,说拆除高架是滨海经济高速发展中的“阵痛”和必要代价。
第三天一早,署名为安在涛的一篇深度报道在某报见光,而且是二版头条。
为发这篇稿子,宋亮他们花了不少心思,该媒领导暗中指示,让要闻部发在了二版头条上。
稿子见报后,影响很大。据驻京办反馈回来的信息说,当天某高层领导就对这篇报道进行了批示。
而京里那些个主张拆除高架桥推动城市发展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纷纷如获至宝,将这篇报道保留下来,以期充实进议案中,在几个月后99年初的两会上重提。
本来以为刘彦所在的经济日报肯定会立即展开回应,安在涛已经着手第二篇跟进报道。
但令人奇怪的是,刘彦并没有任何动静。
又是三天以后,安在涛才得到消息,那位口才跟文笔一样锋利和骄傲的女记者,竟然又赶去了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