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出荆轲刺秦,想必是极为痛恨朕。”
扶苏一时无言,说到底秦是秦,燕是燕。国家立场前,个人也只能随波逐流。
嬴政嘴角微微一动,“荆轲为这般连时局都看不清之人做事,朕即便不杀他,他亦不能有好下场。倒是可惜了……”
【话说回嬴政与荆轲之间的僵持,大秦的臣官谁也不敢向前,首先因为他们进入大殿是不能夹带武器刀剑的,所以面对手持匕首的迅猛矫捷的荆轲,他们是有心无力的。
其次,有这么一个说法,那就是大秦律法严明,虽然说大殿外有带刀侍卫,但因为他们无诏不得进殿,所以这些带刀的侍卫不能进来救驾。
但主播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实在太牵强了,眼看着自己一国之君遇到刺杀,这些人还要遵循什么“无诏不得进殿”这样的规定,这是不可能的。这也太死板了吧。
按这么说,他们遵循“无诏不得入大殿”的规定,那救主是他们的义务吧。秦法严苛,救主君是必须的吧,他们为什么不实行呢?
另外这个时候,秦王嬴政抽空喊一嗓子不就行了,喊一声,拿下反贼,殿外的人不就能呼啦啦地进来了吗?
所以说,这个说法实在是太牵强了,这很有可能是后来的人为了暗示说,看吧,这都是你秦法太严苛了,将自己的侍卫都给逼得麻木了,所以这些人眼看你在遇刺,也碍于你的规定不敢向前,你这是自作自受,苦果自吃了吧。】
【后来,嬴政在与荆轲的缠斗中,他将自己身上的泰阿宝剑挪到了后背上,以背拔的方式抽出了那把青铜剑,这才将砍到了荆轲的左大腿。
荆轲被这么一砍,立刻就行动受阻了,没有办法跑动的他,只能奋力投出最后一击,将带毒的匕首扔出去。
当然他也没有击中,匕首飞到了柱子上,秦王嬴政又挥刀砍向荆轲,荆轲一共被砍了八处。
荆轲自知此次已经失败,绝无成功的机会了,于是他认命了,说道,他这次刺杀不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想劫持你,而不是我荆轲没有能力,我是因为想劫持活着的你,导致我束手束脚而已。他表明自己是想要拿着约契报答燕太子。
秦王的侍卫这时候上前,将荆轲给斩杀了。
《史记》在记载这一段内容中,用了好几次,秦王又惧又怕,这样的字眼,但我们想想,秦王嬴政本身就是个临危不惧,情绪稳定、深沉的人。
且这刺杀又不是人生头一遭的事情了,对方还只有这么一两人,可以说嬴政最开始顶多只是吓了一跳,但不至于像《史记》记载的那样吓得惊慌失措,荆轲死掉后还头昏眼花了好一阵子。
后世总有人会用“秦王绕柱走”来调侃嘲笑嬴政,但……在大殿上那么多人,那么拥挤的位置,嬴政在危机时刻,手上没有可以反抗的利器时,能在一瞬间迅速根据地形,借着柱子来为自己争取时间,这难道不是值得赞颂的吗?为什么“绕柱子走”反而变成了贬义呢?
好了,以上就是广为流传的、明面上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但是其实在文字背后还有一些被大众忽略的细节。我们接下来说一说,品一品。】
嬴政露出个嘲讽的表情,“朕惊慌失措?又惧又怕……笑话,这样的情绪朕年幼时还可能有之,但区区一次刺杀,朕何至于此?”
李斯道:“陛下,这天幕道,此为《史记》中记载,看来约莫是文人儒士写之……”
“这些人奈何不了朕,也只能言语上诋毁朕罢了。”嬴政神色淡淡道。
天幕上讲述着曾经的事情,嬴政以局内人听着,这会儿注意起荆轲临死之前的话语了。
嬴政沉吟道:“活着劫持朕?”
他在怀疑着时,天幕上刚好道:【首先,这一出荆轲刺秦,别看事情仅仅发生在那么一瞬间,但这件事情前前后后准备的时间可不短呀,大约筹备了三年。
从一开燕国太子丹的老师兼最重要的幕僚说起,这个人叫鞠武,而“荆轲刺秦”这件事非常有可能是他和太子丹两个人筹划的,在明面上,鞠武这个人美美地隐身了,只留下了太子丹。
而鞠武又为太子丹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叫“田光”,太子丹当然很高兴啊,那个时候正式贤才可是非常珍贵的,而太子丹在接待田光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恭敬,甚至在田光坐下前,还特别殷勤地用袖子给人家擦擦案几。
田光一看,哎呀,太子这么待见我,非常荣幸,但此时他不知道他正走上了一条绝路。
太子丹将表面功夫全部做好做尽,这才将自己准备派人前去刺杀秦王的消息透露出来,田光瞬间一惊,但他都听到这里了,这条贼船不上也不行了。
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他告诉太子丹,说他确实很想为太子丹做成这件事,但自己年纪大了,没有办法担任刺秦这件事,于是他向太子丹推荐了一个人,那便是荆轲。
田光担起引荐荆轲的任务,他去见荆轲的时候,故意佝偻着腰步行而去。
然后他去见荆轲的时候就告诉他,说太子丹很赏识他,因为他年轻时候是个非常有义气的节侠,咱倆关系这么好,全燕国的人都知道,然而我现在已经老了,所以想将你推荐给太子丹。太子丹和我说了很多秦燕两国的矛盾,他现在求贤若渴啊,这样啊,你去太子丹那里报道去吧。
在这里,田光的话很有意思,虽然说一句假话都没有,但他含糊其辞,避重就轻,听起来就是另外一层意思啦,前面我们说过荆轲曾经周游列国,想要换去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