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发展,国家的政策势必要做出改变,到底是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
【好了,“安史之乱”毕竟是大唐建立一百多年后的事情,与我们的题目开国皇帝离得太远了,就暂时不再提了。
我们前面说到秦王李世民打败了王世充、窦建德这两人,大唐一统天下就在眼前了。
唐高祖李渊在经过两个多月的思考之后,针对秦王一战擒两王的功绩创造了一个在所有爵位之上的头衔,“天策上将”授予秦王李世民。
李渊杀死了夏王窦建德,为河北之乱埋下了伏笔,我们接下来讲由李世民指挥的第一次平定刘黑闼的战役。】
李渊眉心微微一动,当年次子李世民一站擒两王,对于大唐来说是丰功伟绩一件,然而他心里却有隐隐约约的忧心。
时至今日,他的忧心依然不减当年,甚至越演越烈。
次子李世民凭借着这一战,在朝野中的威望、名声已经完全盖过了太子李建成,甚至隐隐约约压过了自己。
当时他对次子已经是封无可封了,只能想尽办法搞出个“天策上将”的名头,他若不做出封赏,文武百官又怎么会信任他是个赏罚分明的帝皇。
同样被“天策上将”这四个字刺痛心扉的还有太子李建成,只因他的弟弟李世民已经在朝廷上身兼秦王、太尉、尚书令、司徒等多重身份。
这些身份可以说,他一人便担任着唐朝的亲王、三公、宰相、百官之首,权势滔天。
而“天策上将”简直比这些身份还要尊贵,甚至权利还更大,“天策上将”几乎凌驾于百官之上,相当于第二个皇帝的地位。
“天策上将”总掌唐朝对内对外的军事作战,拥有绝对的军权,还可以自行选拨人才,设置官属。正是因为这种权利,二弟李世民才能在明面上组建了自己的天策府势力。
如此,他李建成这个太子之位又算得了什么?
李建成咬牙切齿,什么安史之乱,他一点儿都不放在心上,只因眼前他就有个足以让他致命的敌人,他的亲弟弟李世民。
【公元621年五月,唐高祖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洛阳先后击败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大唐在其他地方的敌军,像是萧铣、林士弘、冯盎等等都不具有多么大的威胁了。
唐高祖李渊以为就此大唐就要迎来天下一统了,河北窦建德死后,他的残余势力使得战争又极其剧烈地延续了一年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残余势力呢?我们先来算算河北窦建德带去虎牢关的夏军一共有十万余人,然而在虎牢关之战中仅仅伤亡了数千人,五万人被俘虏,七八万人直接逃跑了。
战争结束后,李世民就河北问题,本着怀柔的政策将这五万俘虏给放了,当然这里面也有唐军其实养不起这么多人和李世民不可能坑杀这么多人的原因。
李世民哪里知晓他前脚刚想怀柔把人放走了,后脚他老爹李渊直接杀了人家的王,直接杀了河北人民和士族的拥护者窦建德。
父子双方没有达成一致,就导致了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河北的反叛有了潜在的巨大兵员。】
李渊就差面容扭曲了,这件事是过不去了吗?怎么天幕老是将他拉出来鞭挞。
李世民垂下双眼,遮住眼中的愤懑,他父皇想杀便直接杀了,丝毫没有考虑到这样明晃晃的处理掉窦建德会带来怎么样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