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署当时的编制人员大约有341人,虽然无法与我们现在的医生数量相比,但是相对比起地方政府拥有的医学生来说,已经算是相当庞大的数字了。
而太医署每年也都储备着药品,用于治疗疾病,《新唐书》中便有这样的记载,“岁给药以防民疾,凡陵寝庙皆储以药”。
贞观年间六次疫情都没有对唐朝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可见大唐在面对疫情上面必定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因为太宗皇帝对疫情非常重视,处置及时果断,所以在疫情还没有四处蔓延的时候,就将其控制住了。】
听到这里,无论是李世民、群臣、还是大唐百姓纷纷都松了一口气。
武德初年,六年,大唐都爆发了疫情,特别是初年的时候,还是在关中地区爆发的,当时可是死了数不胜数的百姓。
直至今日,百姓想起来心里都发慌。
李世民一脸严肃,“也不用等到贞观三年了,传令下去,长安以及各州县都立即设立地方官方医学馆,凡入馆学医者,衣食住行都由国家承担。”
“其次每月需要考核,累计三次考核不通过者,必须离开医学馆。凡进入医学馆的学子,大唐若是爆发疫情,不得违抗命令,必须前往疫情区。”
李世民一边说,一边沉思,片刻后他道:“杜公,此事便交予你了,医学馆的各项规则制定也暂时由你先拟定,拟定好了再给朕过目。”
杜如晦拱手应是。
【有对比才有伤害,相比贞观年间,大唐其他皇帝的救疫措施可是相当拖后腿了。
武德初年关中疫病,“时关中多骨蒸病,得之必死,递相连染,诸医无能疗者”。
武德六年,剑南道疫病,“亢旱不收,疫死众”。
唐高宗时期,永淳元年六月,关中及河南发生疫病,“关中初雨,麦苗涝损,后旱,京兆、岐、陇螟蝗食苗并尽,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藉于路”。
“饥馁相仍,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
唐中宗李显时期,神龙三年夏,“自京师至山东、河北疫,死者千数”。
这些皇帝在面对疫情时的反应速度就没有太宗那么精确了,造成的后果显然也不那么乐观了。
有道是“疫情便是战争”,既然是战争,那太宗皇帝自然便不在话下了。】
面对天幕这一次的夸赞,李世民心中郁闷极致,他一点儿也不想被夸,只希望上天对待大唐能够仁慈一些,若真的有责罚,那便朝他一人来吧。
【疫情这些都是后话了,大唐最早的疫情也要等到贞观十年。
距离贞观初年190年后,诗人白居易写下一首诗《七德歌》,里面便有画龙点睛的一句,“以心感人人心归”。
这便是太宗皇帝的心,克己爱民,正是因为他这颗柔软的心,感动了朝廷官员,感动了百姓,使得大唐不仅渡过了贞观初年的灾荒,更是在这其中锤炼出一批与他同样爱民如子的官员,大唐的整体社会道德提升,社会风气良好,这便是迈向贞观之治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