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奸臣当道!奸臣当道啊!!
李世民看到了统治阶级深深的矛盾,看到了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势,看到节度使之间的私底下暗戳戳地较量。
随着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李隆基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李世民皱着眉头,看着这些招募来的士兵受地方军|阀的收买和笼络,和将领们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大唐边防普遍设立了节度使制度,李世民看着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
天宝元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了四十九万人,这占领了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管范阳等三镇就达到了十五万人。
李世民的心恍惚间好似落到了谷底,他知道天幕曾经透露过的“安史之乱”再也无法避免了。
大唐朝廷中央的军队此时不仅数量不足,质量还其差,将士们的铮铮铁骨在大唐盛世繁华中软掉了。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啊!
这一场战乱即将将大唐轰瘫,可是他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节度使的日益强大,看着中央政权矛盾越来越深,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终于爆发了……
大唐在这一刻按下了加速键,李世民看着他的不肖子孙李隆基,一口老血梗在胸口,他甩了甩袖子,径直离开了长安城。
身随心动,李世民来到了范阳城。
黄沙飞扬,叛军精骑裹挟着浓郁的血腥之气崩腾而过李世民的身边,鼓噪之声震地。
大唐海内承平已久,几代百姓都没有见过战争,李世民游走在百姓之间,看着百姓们恐慌惊惧,流离失所……
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开门迎接叛军、或弃城逃跑,或被叛军擒杀,河北很快就被叛军控制住了。
而唐军的精锐边军都在边境,无法赶回。大唐开始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却是市井子弟,他们缺乏战斗经验,甚至还没有经过战斗训练,很快就前往前线。
大将高仙芝、封常清被杀,李隆基起用节度使哥舒翰率领军队二十万,镇守潼关。
李世民看着哥舒翰正确判断了双方的形式,坚守不出,他提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然而很快,奸相杨国忠鼓动李隆基下令强迫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接到圣旨后,痛哭不已。
李世民站在他的身边忍不住红了眼眶,他伸出手虚空地落在了哥舒翰的肩膀上,“不怪你,你已经尽力了。大唐颓势已不是你一个人就能挽回的。”
战事起,玄宗李隆基错误估计形势,拒绝采用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过早地出关反攻,造成了人地两失,平叛战争急转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