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鼎定南北朝笔趣阁 > 第204章 迁都长安(第1页)

第204章 迁都长安(第1页)

魏朝北方、西北战火纷飞,生灵涂炭;身为魏朝中心的、包括洛阳在内的伊洛平原也好不到哪儿。区别的是前者属于明刀明枪杀决战;后者是杀人不用刀、杀人不见血。然而在表面之下战斗的后者,无疑更加令人防不胜防、更加可怖;那些身在中枢却没有后台的要员、亦或是智力不够的武将,根本防不住自四面八方的“冷箭暗箭”。

大权独揽的胡太后早就收来尔朱荣送来的,卫铉所“创”的三省六部二十司为主、九寺为辅、十六卫府并立等军政官制。她本人很喜欢欣赏卫铉所“创”的军政官制,也明白朝廷如果依制治理天下军政,必然比现行的混乱的军政大政好上无数倍。

尤其大理寺负责案件审判、无判刑权御史台负责监察大理寺审案、刑部负责复核等事更是深得胡太后之心。她知道中枢要是让大理寺负责案件审判、御史台负责监察大理寺审案、刑部负责复核,又授予御史台监督天下的权,定能提升中枢和地方各级官府的办事效率、规范各级司法审判结果,也能避免减少九成以上的冤假错案。

只不过胡太后虽然只是一个女人,可她经过无数次事关生死的政斗,但每一次她都能够优胜而出;所以她非但不傻,反而相当精明。她知道卫铉编写的官制确实是高瞻远瞩的伟大创举,但它对于暮气沉沉的魏朝来说,却是一剂凶悍的猛药,要是用在病入膏肓的魏朝身上,魏朝死得更快、更早。

正是基于此见,胡太后干脆把尔朱荣送来的军政新制扣押起来,然后秘而不宣。可尔朱荣和元天穆不安好心,他俩除了将卫铉亲笔书写的“精简版”送给胡太后;又让人誊写一份,送给了皇帝元诩。

元诩视祖父孝文帝、父亲宣武帝为楷模,做梦都想平定叛军、统一天下。可他毕竟只是一个长在温室里的、虚岁十七的热血少年郎;既不具备胡太后历经磨难的成熟冷静的心智,也没有意识到魏朝经不起折腾,更不知此时改革会带来何等严重后果,当他看到这份洋洋洒洒的官制,立刻心动起来;然后想要在魏朝全面推广。

胡太后心知魏朝经不起折腾,改革只会让魏朝死得更快,她又当然不会答应儿子改制的要求,而且她还详细的将利弊得失向儿子解释一遍。可是元诩从小到大都被母亲管得死死的,心中愤慨至极,再加上他饱受皇族“母死子贵”观念影响,故而一直把母亲视作生平最大的敌人、恨不得亲手将母亲剁成肉泥。

他见母亲明明认可卫铉写下的官制,却又百般推诿、死活不愿执行,还在自己面前“狡辩”,本能以为她希望魏朝死亡,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将那官制交给心腹元子攸、元彝等人,让他们派人誊写,颁行于洛阳全城。

如此一来,弄得包括伊洛平原在内的中原大地“人尽皆知”,而不明就里、不知轻重的文士更是对胡太后口诛笔伐。

焦头烂额的胡太后明白沸沸扬扬的舆情源自何处、源于何人,心中既愤怒怨恨又伤心。她实在是想不通了——自己只不过是想活下去、只不过是想寿终正寝而已,怎么就这么难呢?

儿子敌视仇视和不懂事,以及明目张胆针对自己的种种行为,让胡太后在恼火的同时,也害怕了、心寒了。

她不想死、更不想为这些狼心狗肺的东西而死,无计可施的她现在只想缩回阔别二十多年、却一想起来就特别心安的家乡——关中安定郡。于是她让侄子胡僧重放出迁都长安的风声,以此来试探中枢要员、名门世家的反应。

消息传出,帝都一片哗然。荥阳郑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长乐冯氏、渤海高氏、弘农杨氏、徐州刘氏、琅琊王氏、颍川荀氏、颍川陈氏、颍川钟氏等名门的驻京代表尽皆惶恐,甚至还有一种被抛弃的愤怒。

陇西李氏、关中韦氏、关中杜氏、关中窦氏、关中苏氏、新丰王氏等等却是大为欢欣。而元雍和元徽等宗亲领袖则是尽皆黯然。

午时,洛水以南、皇宫正南门面对的一座大型酒楼人满为患、人声鼎沸。

二楼大堂内,三名气度不凡的青年坐在靠窗位置,他们分别是羽林军别将于谨、度支曹掌固苏绰、太学生李穆,三人都在皇城官署当差,久而久之便认识了,再加上才华相当、志趣相投,便引为知交。

他们全都没有说话,而是默默聆听四周食客议论,他们议论的内容都与迁都有关。在他们左侧用两座木屏风隔成的半敞开的“包间”之内,坐着衣着朴素的一老二少,那个白发苍苍、和蔼可亲、人畜无害的胖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高阳王元雍,其左手边短衫文士是他的嫡子元泰、右手那名青年是任城王元彝。

老少三人点了几大盘肉食、一锅汤、一壶酒,也像于、苏、李那般默默聆听着。

两座“包间”对着的十多步外的一张四方桌四周,围坐八个身穿绿色官服低级官员。一名中年官员几两黄汤下肚,又因大堂内实在太吵,他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起来:“事关山东汉家名门的切身啊。难道他们不知道迁都关中之后,对他们有巨大影响吗?他们为何不反应?难道都死了吗?”

“意气之说、无知之见。”元雍听得摇头失笑。他是献文帝儿子、孝文帝的异母弟,他能够活到现在,且一直大权在握,可不仅仅只是人们认为的贪婪爱财、声色犬马。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席卷全城的风声,元雍已经猜出源于何处、出自何人手笔,不过他们元氏都迁过一次了,将来是否真的迁都长安,其实并无所谓,然而从时局、从大势上说,他觉得有四塞之险、进退自如的关中平原远比四战之地的伊洛平原好,只是雍凉的情况比河北也好不了多少。真要迁都的话,事先要将叛军灭个干净。

至于这名中年官员所说的山东汉家名门,为何沉默以对、没有明确询问或反对?元雍觉得他们一是害怕触怒已经失智的太后,他们未免沦为儆猴的那只鸡,都不敢说话;二是见势不妙,都想和元氏划清界限、都想抽身而退,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迁不迁都。

要是前者,情况还好。后者的话,魏朝就更加危险了;因为汉家名门一旦看不好某个政权、一旦决定抽身而退,就表示他们早已相中了大家都认可的新的利益“代言人”,而后不但投钱投人,在官场上人脉上给予资助、保护,还想尽一切办法反扳倒原来的政权。

“郭兄,你醉了;你自己胡说八道也就罢了,可不要连累我们。”就在元雍黯然伤神之际,邻桌一名青年官员低声怒斥一句,丢下一串钱,便起身而去。另外几人见状,也丢下些钱财,匆匆忙忙的离开了。

其实魏朝的社会风气、政治风气其实十分开明,人人都能言论议政、畅所欲言;便是大骂朝廷要员、大骂朝廷政策也不会有事。此时就算有人骂元雍,元雍非但不会生气,反而会觉得有意思,但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所以没有地位的人怕遇到小人;他们说错了话,自然害怕之极。

“郭兄”愣了半天,久久说不出话来,他回过神来,又见四周的食客都用诡异眼神看着自己,酒意顿时减了几分,他抹了把冷汗,也丢下一串钱,头也不回的走了。

元雍:“……”

元泰:“……”

元彝:“……”

经此一事,二楼食客再也不敢议政事了,说话也很小声;元雍听得无趣,便和元泰、元彝结账而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