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大都督的关系,虽不能说人尽皆知,可你绝对知道,私下里,随英娥称我阿伯即可。”元天穆笑了一笑,强调着说道:“咱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自己人、至亲亲人,以后与我说话不用遮遮掩掩,不必拘束。你有何需要,但可直言。”
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他现在和尔朱荣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中枢那些人一旦提起“元天穆”,就说他是尔朱荣的人。若尔朱荣有朝一日倒台,尔朱荣可能不会死,但被视“爪牙”的他,必死无疑。所以面对尔朱荣信重、自己也觉得不错的卫铉,他说的都是真心话。
“是,伯父。”卫铉欠身道:“伯父能否将这套《吴子》借我阅读?”
“这套《吴子》,以及天宝批注的《六韬》、《孙子》、《尉缭子》、《司马法》、《战国策》,都是他拿来向我炫耀的物件。我现在全部赠送于你。只要你爱读书,便是将所有藏书搬走也无妨。”元天穆目视卫铉案上那一卷《吴子》,又说道:“天宝的军事批注,我是无从挑剔的,但是他的内政之见,一言难尽,你可千万别信。”
他摇了摇头,叹息道:“天宝打仗的本事,我是拍马难及。可他那内政之见很不对,比、比兰儿说的木鸢飞天还要离奇,你千万别信。”
听着此话,卫铉感觉十分耳熟:因为类似的话,尔朱荣也说过,区别的尔朱荣十分认可元天穆的内政水平,却把他的军事水平贬得一文不值。到了此处,则是反着来了。
由此一想,卫铉都有点替自己担心了:他感觉这两人迟早会狠狠打上一顿嘴炮,而裁判就是他。要是他当时偏向尔朱荣,尔朱荣高兴、元天穆不满,事后,尔朱荣收拾他。反之,亦然。
定下心神,卫铉转了个话题,问道:“伯父,上党冯氏会不会成为我最大障碍?”
“理论上是。但你是朝廷任命的上党郡太守,有权审判和处置上党不法之徒,只要你按依律办事,那就占了情理、法理、大义,若上党冯氏明明触犯律法却不服,哪怕他们告到朝廷,咱们也不怕。”元天穆给卫铉壮了胆,又微笑着说道:“上党冯氏与太行山以东的长乐冯氏相互依仗之余,也有极大的矛盾,这也是你可以利用的地方。此外,新军剩下的三千个名额,你也不用在并州募集了。”
卫铉心下一动,问道:“太行山、滏口陉以东?”
“不错。”元天穆颔首道:“滏口陉以东是相州、定州,此二州是六镇军民集中之地,他们虽然对朝廷异常不满,可是他们名将辈出、能征善战,说他们是天下最厉害的勇士也不为过,若你依仗地利之便,给河东拉来三五万六镇军民、三五十万河北军民,那便是天大的功劳。这也是天宝给予你的期望、最大的期望。”
说到这里,他自问自答道:“也许你会问‘为何是我,不是他人’,但是你看看天宝帐下这些将官——他们打仗本事,不容置疑,然而懂得这些博弈的,却是屈指可数。”
“你还有一个人所不及的优势,那就是河东卫氏‘家主’之名,这个名头能够让你与二冯、赵李等汉家名门轻松接触,这也是我与天宝争取为你‘河东郡公’的用心所在。”
“与这些相比,你能不能打仗、会不会打仗,其实并不重要。可是难度,却比打一场血仗还要难。”
卫铉点头道:“伯父,我明白了;只是我死活都想不通‘河东卫氏’还有这等影响力。”
元天穆一时愣在原地,他面上现出疑惑之色:“你知不知道你祖宗是谁?”
卫铉毫不犹豫的说道:“卫觊、卫瓘、卫玠。”
“我……”元天穆听得只想撞墙,他猛拍自己的额头道:“你说得没错,可上头还有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卫皇后,便是冠军侯霍去病也是你家亲戚。那些汉家名门现在虽然不认你,可他们认卫青将军,认卫觊、卫瓘。”
“为何要认?因为你们卫家开花散叶以后,与很多名门都是亲戚。要是有个卫家子弟强势崛起,他们出于种种考虑,很快就会把这些关系续上。到时候,卫家子有势力可依、他们也有强者可仗。而事情也就这么简单,这下子,你应该懂了吗?你现在是上党郡太守、河东郡公、执掌一万大军的射声将军,强势崛起之势已现,只要你走出这个门,八辈子都打不着杆子的亲戚都会找上你,你是信是不信?”
卫铉点头道:“我懂、我信,只是我没有想到这么夸张。”
现实世道就是这么的夸张。卫铉也知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道理,可他终究还是小看了古人的“实在”。
事实上,古人比他想象中还要“实在”。就拿高欢来说吧,史上的高欢是罪三代,在他起飞之前,就连高家都不认。等他势有小成,高家和高家姻亲全认了、全来了。不过高欢也因此受益,所以只能说彼此之间是相互成就、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如果斤斤计较的话,势必一事无成。
——————————
注:从《魏书》上看,北魏臣子应该称呼皇帝为“至尊”、“圣人”、“天子”、“官家”。要是再拿《木兰辞》来推断,还有“可汗”、“主上”等称;而“可汗”和“主上”之称,我估计是北魏前期使用;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应该采用了汉家的称呼——也就是至尊、圣人、天子、官家等。本书采用了“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