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识人谋略的九种法则 > 第9章 两面倒 两面三刀背后使坏(第2页)

第9章 两面倒 两面三刀背后使坏(第2页)

秦桧的建议,一方面迎合了钦宗割地议和的心意,另一方面以主张防守又设法附主战派的呼声,可谓用心良苦。当时钦宗正被主战派的抵抗运动弄得寝食不安,看到还有像秦桧这样体谅自己苦衷的“忠”臣,当然喜出望外。不久,擢升秦桧为殿中侍御史。由于李纲为首的主战派的抵抗及全国各地的援军纷纷赶来,金军看到无机可乘就慌忙北撤了。

金兵撤退后,各路援军被宋钦宗遣散。逃跑的宋徽宗又回到朝廷,李纲等主战派将领遭到排挤。宋钦宗为首的投降派,以为敌人已去,不会再来,又可以安享太平,纵情欢乐了。可是,时过八月,金军再次大举南下,直抵汴京。宋钦宗慌忙召集百官商量对策。最初秦桧以为这次情形还同上次一样,因此,把自己打扮成主战派反对议和。但不久,他发现主战派势单力薄,特别是宋钦宗议和的态度非常坚决,因此吓得一声都不敢吭了。

宋钦宗决意议和,将主战派:全部排挤出朝,而秦桧因及时转向,不但未遭贬逐,还被提升为御史中丞,权势更大了。

小人擅长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他为自保,会曲意奉承掌权者。在摸清掌权者的脾气、秉性、喜怒、好恶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言行、对策、审时度势,见风使舵。通常,小人在处理事情采取行动时,从来都是先现风向,权衡利弊,斟酌得失,然后再决定是否可以付诸施行。在行动中他也是小心谨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力求周全稳妥而无闪失。如果事情的发展将对自己不利,他会像一个久经风雨的舵手一样马上转舵,甚至不惜反戈一击,全然不顾及个人的人格和舆论的评说。他处.世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一切必须以自身的利益为转移,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这类小人,反映在职场上,就是没有真正的是非立场,不从工作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是如墙头草,哪边风硬哪边倒,开始时表示支持你,是为了获取利益,一看形势不好就反戈一击。遇到这种人,不必惊讶,你应该庆幸在计划实施之前就认清了他,没有让你遭受更严重的挫折。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防备,留意他的一举一动,不在他的身上寄托希望就是了。

人生悟语:

墙头草两边倒,它没坚骨只能随风摇;为人骨气最重要,追求真理才能走正道;惟权惟势跟风跑,最终下场定糟糕;劝君莫做墙头草,东倒西歪左右难,人格会失掉。

4.虚伪做作,谄谀夺权一起来

“两面倒”不论在别人面前呈现出什么样的形象,都是他依据时势和别人的好恶作弄出来的。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遮掩面目的,具有不折不扣的虚伪性。这种人自己没本事、做人没志气,但会曲意逢迎,见风转舵,献媚取宠。为了实现个人目的,如苍蝇附粪,自我作践,甘当奴才。一旦攀附高枝,仗势欺人,为虎作伥。有的是拉虎皮扯大旗,狐假虎威谋取私利。

王莽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日子久了,王莽对上头还有一位太皇太后指手画脚觉得非常不耐烦,可又不能轻易动摇姑母的地位。因此,他更进一步不厌其烦地用歌功颂德的办法来讨元后的欢心。

每逢四时八节,他便安排车驾请老太后巡游郊野。元后数十年间深宫居住,见厌了青砖灰瓦、高墙重楼,一旦见到市井人烟、青山绿水,欢喜异常。又有王莽预先安排好的众多百姓的歌功颂德,满耳全是喜庆赞美之声,元后更是高兴。王莽又预备大量钱财布帛,任元后随意赏赐百姓,自然一阵又一阵召来前后左右的感恩戴德之声。太后身边的人也得到王莽大量贿赂,无不在元后面前夸赞王莽,元后对王莽更加信任。

王莽见时机已到,便以保护元后的健康为名,一步步地悄悄承袭元后的权力。他首先指示其爪牙,上书元后,说:“太后至尊之体,春秋又高,不宜过度操劳,一些小事就不必亲自过问了。”

元后自己也感到体力渐弱,王莽又是自己的亲侄子,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差错,就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下了一道诏书,把封爵之外的一切国家大事统统交王莽处理,说:“自今以后,除了册封侯爵外,其余事情均由王莽处理。地方官员可以直接向王莽汇报工作,考核及任免官员,一律由王莽管理。”

经此一道诏旨,王莽就把汉朝廷的一切军国大事的处置权,其中包括选官用人的大权一一拿到自己手里。王莽充分利用这一权力,进一步在朝廷和地方广泛地网罗爪牙,结党营私,而对那些不称意不服帖的官吏,则罗致罪名,悉加罢免。至此,一个以王莽为核心,辅以王氏宗族和依附的文臣武吏组成的当权集团,就牢牢地控制了汉皇朝的一切权力,并成牢固不摇之势,自此,人只知有王莽,不知有汉平帝。

后来,王莽又让元后再下一个诏书,说明现在皇帝幼弱,未能亲政,作为太皇太后只能出权宜之计,掌握国之大纲法纪,勤身极思,躬率百官万民,使国家臻于太平。这里,姑母与侄儿,一唱一和,元后的诏书,王莽的奏文,都不过是一幕虚伪的做作。

但是,王莽通过导演这幕丑剧,却取得了一箭双雕的硕果:元后“节俭爱民”的美名倾动朝野,讨元后欢心的目的达到了;王莽“忠孝”的美名再次倾动朝野,他沽名钓誉的目的也达到了。

王莽在演完了这幕闹剧之后,意犹未足,决定自己再来一场独角喜剧,内容是“每遇水旱,莽辄素食”。王莽的党徒立即将此事上奏元后,元后也自然下诏对王莽大加表彰和规劝:“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孰,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

王莽的这个行动似乎显示出他“勤政爱民”与百姓同甘共苦的赤诚,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虚伪的做作。这只要看他做皇帝后是如何荒淫无度,死到临头还守着60万斤黄金不放,也就足以说明他的“节俭”是怎么一回事了。

小人靠名人权贵得以荣耀门楣,也盘算着如何更加荣华富贵。对他们来说,钱、权是他们来这世上惟一的追求。为了这,他们可以戴上一切可伪装的面纱,撕破一切可撕破的道德法律,扯断一切可扯断的人类最基本的良知。

王莽不断地通过种种手段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他的所有思想和行动都离不开这一中心目的。在篡政的道路上,王莽每前进一步,都从他做太后的姑母那里敲出汉朝廷的一些最重要的权力,但无论哪一次,他都能把这些窃夺权力的行径说得冠冕堂皇,光明正大,既合古训又符今情,既承天之意又顺民之心,其动作,其声音,俨然是一个鞠躬尽瘁的汉室大忠臣。但是,所有这一切的故作姿态,都不过是为了掩饰他在背后悄悄进行的篡汉阴谋。

人生悟语:

这种小人的一个通病是:在你得势时,他会给你锦上添花;当你失势时,他会落井下石。他不知道什么是真诚,只知道权势,所一,我们要远离这种小人,越远越好。

5.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有些人常常是口是心非,明明知道你可能要失败,可他还是鼓励你去做,一心想看你的笑话。他会大加赞赏鼓励你,成功则好,一旦失败,他的心理比谁都高兴。当你察觉到他的动机是为时已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这类小人的嘴脸,不要让他的阴谋得逞。

春秋时期,郑武公是一个足智多谋、穷兵黩武的诸侯,他要扩张地盘,便动其邻邦胡国(即后来的匈奴)的念头。但当时胡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国君又勇猛善战,经常骚扰边疆,

用武力固然不容易,想政治渗透也根本不可能,因为对胡国的内情实在是一无所知,,在这样无所施其技的时候,惟有采取逐步的渗透战略,于是他派遣一个亲信到胡国去,打入其最高组织,以实现自己的计划。

郑武公派的使者到了胡国,说郑武公仰慕胡国神勇兵力,想要攀个亲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国君。国君一听自然万分欢喜,立即答应了。郑武公就把女儿嫁到胡国,做了胡国国君的岳父。胡国国君见到郑武公的女儿,果然被迷惑得昏头昏脑,整天花天酒地,连朝也懒得上了,对国家大事置之不理。消息传来,郑武公心里暗自高兴。

过了一段时间,郑武公突然召开了一个会议,出席的全是位高权重的文武官员,商议着要怎样开拓疆土,扩大地盘。大夫关其思说:“以目前形势看,要扩张势力,相当困难,各诸侯国都是守望相助。有攻守同盟的,一旦有事,必会增强他们的团结,一致与咱们为敌。惟有一条路可以试一下,那就是向‘不与同中国’的胡国进攻,既可以得实利,名义上又可替朝廷征讨外族,巩固周邦。”这个提议可以说是与郑武公不谋而合,也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他本应该大力赞赏,可此时,郑武公一听,却立即把脸一沉,问他:“你难道不知道胡国国君是我的女婿吗?你怎么敢挑拨离间?”关其思继续大发议论,口沫横飞地说出一大套非进攻胡国不可的理由,特别强调国家大事,不可牵涉儿女私情,国君更应勇于牺牲个人利益之类的话。“狗屁!”郑武公发火了,厉声斥责他:“这话亏你说得出口,你要陷我于不仁不义之地吗?你想要我女儿守寡吗?好吧,你既然有兴趣叫人做寡妇,就先让你老婆尝尝这滋味吧!左右!把这家伙推出去斩了!”

关其思被斩原因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胡国,国君更加感激这位岳父大人。他以为这件事说明了郑国再也不会对其国有觊觎之心,遂更加放心地纵情声色之乐,渐渐地连边关都松弛下来,郑国的情报人员可毫无顾忌地自由出入。

郑武公完全掌握了胡国的内情后,认为时机成熟了,突然下令,挥军进攻胡国。各大臣都莫名其妙地连问:“国君!关大夫过去就是因为建议出兵胡国而遭斩首的,为什么现在又要伐胡呢?这岂不是出尔反尔?”也难怪各位大臣不明底里,还为关大夫鸣冤叫屈,岂不知这是郑武公所用的缓兵之计,所以郑武公呵呵大笑起来,他摸着胡子,向群臣解释说,“你们根本不知兵不厌诈的妙用,这是我的欲擒故纵的计谋啊!我对胡国早就打定了主意,肯牺牲女儿嫁给他,是为了要刺探其国防秘密,斩关其思也不外是坚定他的信心,使他松懈其防备,一到时机成熟,就出其不意,一下子就可以把把胡国拿到手。”可是,国君!’’其中一个大臣说:“这样一来,公主不是守寡了么?”“哈哈哈!还是关大夫说得对,国家大事,怎可以牵涉儿女私情呢!”

郑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几个回合,整个胡国已人了郑国版图。郑武公牺牲了自己女儿的幸福,运用欺诈之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