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识人术是什么意思 > 第4章 贵人 缩短你奋斗时间的人(第3页)

第4章 贵人 缩短你奋斗时间的人(第3页)

人生悟语:

人与人犹如热带雨林里的植物,贵人如同阳光,谁的生长速度最快,谁就能沐浴到更多的阳光。

5.贵人看好聪明人

常言道“两强相遇勇者胜”。在成功之路上,勇往直前固然十分重要,但斗智斗勇更为重要,有时候智者比匹夫之勇更胜一筹。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可以转化成资本,资本可以变成财富,贵人看好睿智者也就在情理之中。

因为聪明人善于思考,所以能够举一反三,迅速掌握办事的规律。这样的可造之才很容易得到贵人的宠爱。

韩国大宇集团是一家名震海内外的大型企业,其分支机构遍布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集团创业后不断收购濒临破产企业,并且家家扭亏为盈。创建才5年便使出口额跃升至韩国第2位,20年则跻身50强。大宇集团的创始人金宇中,使近百家濒临破产企业被收购后起死回生,这些企业的十几万工人都很感激他,把他当作救星。

今天的辉煌,当然是金宇中拼搏而来的。但是,如果没有“汉城实业公司”总经理金容顺这个贵人相助,金宇中的事业能发展这么快、成为“速成财阀”,也许就要打个问号了。

1936年12月19日(也有说是1937年元月),金宇中出生在韩国庆尚北道的大丘市,父亲是位大学教授。本来家境还不错,但他父亲在1950年去世后,家境一落千丈。年仅十三四岁的金宇中,只好一面上学一面当报童、卖蔬菜来维持生计。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金宇中从小很懂事,由于他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他的邻居、也是同宗的“汉城实业公司”总经理金容顺看到他这么聪明懂事,对他产生了怜爱之情,决定帮助这个聪明、勤奋的孩子。

中学毕业在即,家境贫寒的金宇中没钱上大学是铁定的事实。正当他为此发愁之际,金容顺对他说:“孩子,你想不想上大学?”金宇中点了点头。金容顺说:“想上学就好!不必为读书费用担心,我来负担你的费用!”

金宇中感激地向金容顺致谢。在选择大学时,金宇中报考了延世大学商学院。他想学成之后,将来也像金容顺那样,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为社会出点力。

金宇中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延世大学,进入该校的商学院就读。金容顺支付了他上学的费用,使他更加勤奋学习。因为不努力学习,就连金容顺也对不起。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金宇中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一毕业就被金容顺接到他的“汉城实业公司”工作。

金容顺看到金宇中聪明,有意要培养他。把他放在自己的公司里,就有这层意思。所以没干多久,他就让金宇中担任公司贸易部经理。从这一点来说,金容顺是金宇中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贵人。为了报答金容顺的恩典,金宇中在金容顺的“汉城实业公司”一干就是好几年。在贸易部经理这个位置上,金宇中学到了不少实战经验,为他日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7年,金宇中的一个贸易客户、“大都纤维公司”的老板杜大都,了解金宇中的志向后主动找到他,要与他合伙办实业。

杜大都诚恳地对金宇中说:“你有聪明的脑子,又积累了丰富的商贸经验。这样吧,由我垫付全部开办资金(两人各250万元),咱们合办一个经营纺织品生意的外贸公司。我只出资,公司由你全权掌管,怎么样?”

真是天上掉馅饼的事,金宇中哪有不同意之理。就这样,这年的3月22日,大宇实业公司挂牌成立。金宇中人生历程中的第二个贵人杜大都,帮他支撑起另一番天地。

金容顺、杜大都都没有看错人,金宇中的确是个精明的人才。凭借在汉城实业公司积累的经验,大宇公司在金宇中的经营下很快打开了局面,不久他就归还了杜大都帮他垫付的那250万元开办资金。又过了一段时间,他把杜大都那50%股份也买过来,将大宇公司完全据为已有。

20世纪90年代大宇集团全方位发展,成为韩国第三大企业集团。金宇中以自己的睿智赢得了贵人相助,也赢得了商场的一次次胜利。“智者为王”,事业的成功需要用智慧去取得。贵人需要智者相助,同时也会给智者丰厚回报,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贫穷是不可怕,怕的是心智的枯竭,心智的枯竭让人一生贫穷。

人生悟语:

智慧的人都擅长于平衡术,他知道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各方的利益趋于平衡,使得大家都皆大欢喜,这样的人往往为贵人所表睐。

6。再好的千里马,也得遇到伯乐

在当今社会,成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渴望。漫长的人生之路,有些人为追求成功付出了莫大的代价,最终却事倍功半。他们经常自怨自艾;可惜我满腹经纶,却始终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不过,灰心只能使你丧失自信,要想成功,仅有旷世的才华还远远不够,还要找到赏识你的贵人。

刘基,字伯温,浙江处州府青田县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元惠宗至正二十年(1360年)辅佐朱元璋,开始在政坛上崭露头角。朱元璋对他十分青睐。

少年得志的刘基,很想为元朝尽忠,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时正处于元朝末期,官场腐败,吏治不清,整个社会统治已是摇摇欲坠。但他并没有感到独木难支,而是积极投入政治活动。他以身作则,为官清正,时常与那些贪官污吏做斗争。可是没过多久,刘基碰了个满鼻子灰。上任后不久,由于受人嫉恨而被排挤。又过了不久,他又因上当弹劾监察御史失职而得罪上司,被排挤回家。

官场失意对刘基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不惑之年的他,本来以才自恃,总想通过效忠元朝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可是每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根本没人重视他的才华。无奈之余,他只得隐居山林,写诗作赋,抒发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抑郁心情。

正当他报国无门之时,朱元璋领导的一支红巾军先后占领了诸暨、衢州和处州,随后又拔除了东南一带元军的一些孤立据点,占领了浙东大部分地区,并极力网罗各地知识分子、知名人士,希望他们出来辅佐自己干事业。在浙东早已声名鹊起的刘基,自然列入了被邀请的名单。

此时的刘基已年过半百,他以为此生碌碌无为,再也指望不上什么靠山了,一身的才干也就要付之东流,又加之对朱元璋半信半疑,很不愿意出山。经过朋友再三劝告,又考虑到身家性命,他才决定去应天府(今南京),对朱元璋进行观察。

刘基到应天府之后,心情依然很抑郁。朱元璋召见他那天,他懒懒散散地来到朱元璋的帅府,见朱元璋只是略略一拜。当朱元璋问他怎样建立功业时,刘基随机想出了治国十八策,说得朱元璋连连称道,亲自为刘基斟茶,继续向他询问有关创业的各方面的意见。朱元璋礼贤下士的态度使刘基那颗已经冰冷的心重新得到了温暖。朱元璋为了笼络像刘基这样的文人,专门修建了一所礼贤馆,对文人们给予特殊的待遇。而且每当听到他们谈论高深的政治见解时,便会心动、立即采纳他们提出的正确意见。刘基觉得总算遇到了明主,便忠心耿耿地辅佐朱元璋,他决心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朱元璋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

刘基也越来越受到朱元璋的器重。一天,朱元璋在自己房中设酒席款待刘基,请他分析当下局势。朱元璋向他讲明了当下局势:当时,各路起义军占领了元朝大部分地盘,其中势力最强盛的是湖北的陈友谅和苏州的张士诚。这两个人为了扩大地盘,不断骚扰朱元璋所占据的领地。朱元璋把大部分精力用于防备这两个人的掠夺,搞得手忙脚乱。

刘基听完朱元璋的陈述,微微一笑。他抚摸着胡须,向朱元璋发问:“您可知道山中猛虎的故事?”朱元璋被问愣了,木讷地说:“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刘基莞尔一笑,缓缓地说道:“从前有一只猛虎,整天在山林里觅食,有两只狼也想占便宜,便和它争食。猛虎追那只狼,这只狼就来吃它的东西,再追这只狼,那只狼又吃它的东西。猛虎白白获得了很多美食,最后竟饿死在山中。

现在您就好像那只猛虎,而陈、张二人就好像那两只恶狼。如果您想安安静静地独坐天下,该怎么办呢?金陵地势险要,但也不过是一只肥兔;天下之大,才是可逐之鹿,若想威震天下,必先除去二狼,再北定中原。那时,您就可以面南背北占据四海,自立为帝了。”

朱元璋听后,沉默了良久,对刘基说:“恐我不是猛虎,而张、陈乃猛虎耳。”刘基听罢,一下子站立起来,朗声说道:“主公此言差矣!张士诚龌龊,胸无大志,只求自保,不求进取,有什么英雄气概?可以暂且置之不理。陈友谅野心十足,欲望高,拥有精兵数十万,巨舰几百艘,地势处我上游,经常虎视眈眈,总想侵吞我们,确有猛虎之势,应该认真对付。然而他为人骄傲,自以为是,乃一勇之夫,做大将冲锋陷阵还可以,却不是成王霸业的材料。主公虽然如今势力尚弱,但你胸怀大志,如能立志起兵,应先消灭陈友谅,次取张士诚,则如虎豹突起,闻者震撼,得天下有什么难的!”一番话说得朱元璋热血沸腾,豪兴大发,他说:“若不是先生教我,我终不过饿死之虎耳!此乃天意,使先生助我!”

从此,朱元璋把刘基视为心腹,事无大小,都要同他商量。朱元璋称呼刘基,只用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尊重。这就更加增强了刘基报答知遇之恩的愿望。

“识货”的老板,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贵人,他能使我们迅速接近成功。只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找到“识货”老板,何愁自己没有用武之地呢?

人生悟语:

成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要想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才华。但你空有满腹才华,没有贵人赏识,也难以取得成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