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娘,那是不是不用卖弟弟妹妹了?”
“傻孩子,爹娘但凡有口吃的,怎么舍得卖你们呢,快去报名,小孩去捡捡垃圾也能有吃的。”
“真得是太好了,我们这里又脏又臭的,一下就变得干净了,看着都舒服,还不用我们花钱。”
“这可不只是干净,最主要的是,不容易生病,听说啊,蚊子,老鼠多了,都容易得瘟疫的。”
“我不管街上如何,今天他们过来说,我家这倒塌的院子会来帮忙修,就只是这点,那就是大好人了啊!”
“我们通州的蜂窝煤作坊,真得是太有良心了,听说京师那边还要涨价,啧啧!”
“对啊,我们这的蜂窝煤,每家每户都有便宜的价格可以买点,至少不缺取暖的,这可也是大善事,不比街上的善事差,这蜂窝煤东家,真得是大善人!”
“蜂窝煤作坊,几乎家家都知道,这什么书社,是干什么的?”
“卖书的吧,反正我记住这个名字了,这东家,也是我们通州的善人!”
“你们怕是不知道吧,这蜂窝煤作坊和大明文娱股份书社的东家,其实是同一个!”
“什么,同一个?那是难怪了,不知道是谁?”
“听说大东家是裕王府,另外还有两个东家是香儿胡同的陈府,松树胡同的李府!”
“裕王府,裕王啊,真得是贤王啊!”
“……”
通州城这边,街头巷尾的议论,也影响到了书社,以及李家。
书社这边,伙计们出门,都是抬头挺胸,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是书社的人。不少读书人甚至宁可多走点路,也会跑来书社买一些他们需要的书籍,顺便留下几句夸奖。
而李家这边,不说别人,就说李伟,出个门,给他打招呼,夸得人,也是越来越多。甚至走在路上,看到他了,都会尊称一声“李老爷”。
曾几何时,李伟出门去,看到稍微有点钱的,他就得点头哈腰,称呼别人为“老爷”,“员外”等等,而别人呢,叫他一声“老李”,那都是熟悉的人,对他最客气的称呼了。一般情况下,那可都是“那谁”,“姓李的”,“那个泥瓦匠”之类的称呼。
因此,这些天来,李文贵回家,每天都能看到李伟乐呵呵的,心情很好。
相对来说,还是李文贵是最淡定的,依旧是两点一线,写写书,带带徒弟。
在他的所有徒弟中,徐谓和吴承恩已经写完大纲,正式开始写书。不过他们没有李文贵的待遇,有书记员专门记录,当然,这也需要本事的。因此,他们只能是自己写,一天就写不了多少字。
喜欢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