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明末残血 > 第三章 初入孔源书院(第1页)

第三章 初入孔源书院(第1页)

“赵信,你老实回答我,你是否想要学武?”赵信一个多月来的点点滴滴,高壮士并非白痴,早看出赵信的“小心思”,加上自己无从报答救命之恩,当然,也有爱才心切的缘故。

“信儿确实想学武,但是信儿更想学排兵布阵、运筹帷幄”。赵信也是老实交代。

“武艺,你高大哥略有几分本事,如果你不嫌高某本领低微,可以倾囊相授,但说到谋略,高某惭愧,不敢误人子弟。但依我之见,谋略并非靠人教授,最关键还是从实战中自己感悟,纸上谈兵是靠不住的。”

“你现在才8岁,关键还是要打磨自己的身体,一付铁打的身躯才是将来练好武艺的基础,现在就练武艺,往往都是花架子,将来上不得台面。

你家门前那块石磨盘,什么时候能举过头顶,我就开始正式教你武艺,别小看那块石磨,我估摸起码百斤,你要先从小的石头练,有了足够的力气,才能施展的开招式。”高壮士一本正经的劝解到。

作为现代人的赵信,怎么会不明白“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听到这里,他更加相信高壮士是位高人了,于是倒头便拜:“师傅说的话,徒儿记下了。只是倘若日后徒儿能举起石磨盘了,去哪里找师傅?”

高壮士摆摆手:“你先别拜师,如果你举不起那块磨盘,高大哥不会教你任何武艺,拜师一事自然无从谈起。这样吧,我们来个君子约定,三年后,我会再来文登找你,到时候行不行就看天意吧。”

“师傅您要走?”赵信听出言外之意,忙追问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也不例外,这都是命,”高壮士看了一眼赵信,露出了一丝苦笑,“算了,这些你也听不懂,告诉你我的真名吧,李青松。

记住不要告诉任何人,否则会有大祸。明日我便要离开了,在这里这么久,也该去完成我的使命了。”说罢,李青松往北方看了一眼。

第二天,李青松在赵信爹娘的再三挽留之下,还是坚持要走,众人无奈,只能稍作乔庄打扮将其送出城,好在赵铁柱在县城之中认识不少人,一路倒也顺利。

县外十里亭临别之际,李青松深深鞠了一躬,“赵家大恩,高某没齿难忘,可惜没机会向赵神医告别。”

“高壮士不必如此,我那位族叔行医飘忽不定,但他对赵某说过,壮士乃福大命大之人,日后必然大有后福。”赵铁柱一阵安慰。

李青松微微一笑,再次抱拳作揖,表示三年后如果还活着,会来教授赵信武艺。

赵铁柱看着夜色中渐渐消失的“高壮士”的身影,摸了摸赵信的头:“信儿,这位高壮士估计不简单,但是如果你向他学艺,爹也说不清楚,到底是福是祸,你自己要想清楚。”

“信儿知道,信儿想学。”赵信说的很坚定,其实他并不知道,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位李青松与他会留下一段亦师亦友的佳话。

李青松一走,赵信感觉空落落的,除了每天的体训就是帮父母操持家务。

赵铁柱思索很久,终于还是问赵信了:“高壮士后来有没有跟你说过他的事情?”

“没有,他什么都不肯说,爹,咱们还是别去问了,但是我觉得他是个做大事的。”赵信回答。

“好好,爹不问了,信儿有自己的主意了。但是爹有个要求,我跟你娘商量过了,砸锅卖铁也要供你去念书。”赵铁柱笑着说。

“又来了,爹,信儿不想去念书,信儿想帮爹娘干活。”赵信还是有些抵触。

“爹知道你咋想的,钱的事,爹来想办法,现在县衙里的差役们的孩子,大多数都没书读,咱老赵家的凭啥要跟他们一样?再说了,你不是想学武吗?我朝的武人地位极低,但倘若文武双全呢?那就不得了了。”赵铁柱耐心劝解道。

赵信其实也知道在明朝中后期,武人的地位十分低微,同级别的武将就不说了,就是在低了两三级的文官面前,武将也只能唯唯诺诺,大明重文轻武的风气太重了。

但是赵信更深知,过了天启之后,一切都变了,崇祯皇帝杀文官如杀鸡,但是对武官却最多只能下旨训斥,为啥?就是怕他们造反!因此走文官道路绝对是条死路,但是文武双全确实是条好路子。

“别想了,就这么定了,明日让你爹送你去!”赵信他娘林桂花见赵信沉默不语,还以为他仍然在心疼钱,赶紧支会了一句。

“那好吧,信儿绝不辜负爹娘的期望!”看到赵信应承下来,老赵夫妇会心的笑了。

翌日一早,赵铁柱就带上赵信来到了全县最有名的孔源书院,这所书院规模很大,基本上汇集了全县甚至周边地区读书的好苗子。

明朝还是很注重读书氛围的,从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就主张官办学府与民间机构同步发展,鼓励所有心向大明的有志青年都能投身到科举这一伟大事业中来。但是官办学府有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除了教谕等寥寥数人是正经的有编制的,其他基本都算是临时工,就这点微薄的收入还要层层克扣。这些读书人为什么不去参加科举而在这里搞奉献呢?科举是可以考到老的,而教授学生学业在公办机构里又有固定的时间和要求,这就会大大影响他们考中的成功率,所以愿意投身到公办学府里的教育工作者很少,到了明末,除了州府个别需要充当考核门面的机构还存在,县一级的公办学府大多数名存实亡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