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日,天气乍暖还寒,沾化枣乡墨缘文化接待中心的展览室里,来自清华美院的大写意花鸟画家——刘继红教授即兴创作了一幅名为《沾化冬枣誉天下》的水墨淡彩写意画。这幅画是沾化冬枣首度被作为创作意象纳入国画大家的视野,从而开启了崭新的艺术之旅。
沾化冬枣能够入画,这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其实是很不平常的。以沾化冬枣作为意象进行创作,则体现了画家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技巧。沾化冬枣入画绝非偶然,此举注定要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闪光的一笔。
中国花鸟画肇始于唐代,成熟于宋代,至今绵延千载,其间有许多果蔬花卉得以入画,较为著名的当数牡丹和桃子。
牡丹因花朵艳丽,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象征着富贵吉祥;桃子因果形硕大,汁甘味美,且古人用桃木作为辟邪之物,故而被称为果中仙品,象征着福寿安康。这两者除了形象耐看、易于入画之外,其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寓意,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所接受,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而枣子,古来鲜有画之者,原因是枣子形象太普通了,就像黄土地上的老一代农民,在古人的审美意识中,枣子不值得入画。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艺术理念发生了质变,这是像枣子这类事物得以入画的根本原因。沾化冬枣作为一种珍贵稀有的鲜食果品,十几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开发逐渐从庭院走向大田,从乡下进入城市,影响力不断扩大,1995年沾化被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沾化冬枣成了帮助当地老百姓发家致富的“生财果”,成了备受城乡居民宠爱的“保健果”,从而被赋予了坚韧、勤劳、幸福、多子、健康的多重含义。沾化冬枣能够入画,得益于新中国艺术理念的革新,更得益于广大劳动者通过辛勤培育,为之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沾化冬枣作为创作意象,体现了画家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技巧。在中国画中,一种新意象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一种新风格的出现,所以发现、总结、加工、锤炼新意象,是画家一辈子的功课。郑板桥画竹、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观察、发现、总结和反复加工锤炼的过程,他们为这些意象赋予了新的含义,在他们笔下,无论竹子、虾,还是马,不仅是鲜活生动的形象,而且是高尚人格、纯真天籁、奋斗精神的代表,所以能够感动无数观者。选择哪些事物作为创作对象,进行意象加工锤炼,画家是非常慎重的,其中也潜藏着一定的风险。在中国,画竹子、画虾、画马的画家太多了,因缺乏意象创新能力,大多数人辛苦努力一世,最终都没有获得成功。而以枣子作为创作意象,古来少有,以沾化冬枣作为创作意象,更是首创。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发掘别人没有发掘的美,艺术贵有独创才能成功,所以,这一行动本身无疑是体现了画家过人的胆识。其次,以传统意象进行绘画,有大量现成的技法摆在那里,可以直接拿来应用,但是以沾化冬枣入画从某种程度上说要采用一些新的艺术加工手段,过去的技法仅能作为参考,这对画家的基本功是一项重大考验,能不能从技法上创新也直接关系着创作的成败。
下面,还是让我们欣赏一下这幅《沾化冬枣誉天下》吧!
四尺整张竖幅巨作中,下部横卧一块奇崛的石头,遮住枣树部分虬曲盘绕的枝干,枝干顶端披覆着羽状的枣叶,墨色浓浓淡淡,形态摇曳多姿。枣叶下面,喷薄而出的,是一簇簇玛瑙般的冬枣,枣子密密地挨着,圆圆的、大大的,恰似一双双童稚的眼睛,好奇地张望着画外的世界。最下面,四只鸡雏悠闲踱步,它们呼朋引伴,仿佛要从画里走出来,向大家宣告一桩喜讯……整个画面形象生动,笔墨精妙,构图严谨,充满张力,传递出沾化冬枣自然淳朴、幸福祥和、丰硕健壮之美,带给人无穷的艺术享受。
刘教授告诉我们,为创作这幅画,他经过了对沾化冬枣生长环境的多次考察和写实准备,做到了胸有成“枣”。他运用剪裁、夸张、组织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酝酿激情,捕捉灵感,放笔直取,落墨成章,塑造了沾化冬枣的崭新形象,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思想和个性追求。他激动地拿出自己收藏的沾化冬枣照片和宣传册,表示回清华美院后,还要把沾化冬枣新意象作为重要艺术创作课题进行研究,并以课题研究带动创作群体,不断吸引更多的画家、学者参与进来,到沾化来考察、写生、创作,努力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去参加国家级美术大展,争取让沾化冬枣驰骋画坛,誉满天下,流芳百代。
触景生情,我赋诗一首:
瑶池奉馔少殊资,
春日何来果满枝?
笔撷风云生玉颗,
九霄传入墨淋漓。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