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个人的小说内外
小说内的是虚,小说外的是实,实虚紧密相连。下面详说这几个人。
1。党殿臣
党殿臣,原名党殿鏊,化名保留一个“殿”字。
一些老人认为,县志中的记载可能有误,他的实名应该是党殿鳌。
他是不是党家人,县志不能为证,而家中的证据也少,加之门前的“武魁”大匾已毁,只有板岔石梯子侧旁的石刻可以为证,即“孝廉,党南台”和“咸丰三年”那九个字。
因为清时,“孝廉”是举人的别称。这说明,党家一定有一位举人。
又因为在咸丰三年以前,新编县教育志上再没有党姓的举人,那上面的举人党殿鳌就只能是党家的人了。
传说他在官府部门干着事,但不知当着个什么小官。
若是正史,不可随口瞎编,但在小说里,则允许给他“封”个地方的武职小官。
因为他是武举,只能当武职官。县衙可没有他的位置,因为最高的武职官是“县尉”,但官阶小到没品,当然不能让他去当。思来想去,本书给他安排了一个延安府的“戍城巴总”,官阶正七品。
考武举也不容易,不仅考武也考文。小说中,他苦练武功,又应对那惊心动魄的考场,骑马射箭,开硬弓,举大石,舞动百斤重的关公铁柄大刀。内场考文,题虽简单些,但“四书”“五经”必须要背熟写会。
2。党淳、党泷兄弟
党淳、党泷,原名党洪、党沣,化名保留了三滴水的偏旁。
他俩的功名,新编县教育志有载,家中也有执事牌为证,毋庸置疑。
但他俩所任的朝廷命官却让人大惑不解。
关于他俩的官职,家中也只有执事牌为证,上有“内阁中书衔”的字样。因为“内阁中书衔”和“己巳補行科举人”的字样,同在一个牌子的前后两面,所以内阁中书确是他俩的官职。
难解的是,一个小小的举人,怎能一下子就跑到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去?
经过查阅资料分析,可能是通过“征辟”加朝考的程序进行。
其理由有三:
其一,内阁中成员复杂,有官阶一品的首领内阁大学士,也有官阶七品的内阁中书。他们按功名等级,是有资格担任的。
其二,有一科、一家连中两举的超级名声,这名声必然会传到京城。
其三,官府中党家有人。党殿鏊既在同州任职,在官场上必然结有朋友。小说中就有省学政的韩教谕,而韩又有吏部的友人。这样,从下到上一条线,人托人,一直推荐到中央,再经过考试,就可得到。
条件似乎具备,但问题还有:
内阁中书就是内阁中书,为什么后边还要加一个“衔”字?这就不由让人想到是否有衔无官?
当然有这种可能。衔是真的,官不一定。因为兄弟二人不宜同在内阁。但朝考合格已定,就让弟弟党泷带衔回乡,到地方另行委任。
这样又要虚构了,但要虚构得合情合理。
党泷带衔回乡,也算得上衣锦还乡了,按常规要夸官。但无官可夸,更无官轿可坐,又不敢打内阁中书的牌子,就制作了这样一个“内阁中书衔”的执事牌,组建了一个简单的仪仗队,风风光光地回乡,谁知他有官无官。
虽是写实型小说,但毕竟是小说,故作者按可能的条件安排,就给他“封”了州丞的七品小官。
不管是内阁中书还是州丞,都只图个名,是没有实权的小官,当然也给家带不来什么利。随着时光的消逝,即使他真的做了这个官,族人也不在乎,慢慢地就被遗忘了。
3。党进
党进,原名党述,其“述”保留了偏旁走之底。
他的功名和官职,县志都有记载,也无可置疑。
他是家族中声誉最高的人,当今的族人只知他一人做过官,任过湖北省的知县。
人们要问:他的功名只到拔贡,按等级来论,还不及举人,只相当于举人的副榜,最多也只能算个中级的功名,为什么他的地位最高,甚至赛过了祖父和父亲?
人们还要问,当时的知县一般都是进士出身,他怎么能坐在这个位子上?
作者当然也不知详情,但可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不敢从买官的方面考虑,而趋向于从他的拔贡优势来考虑此问题。
所谓拔贡,是拔贡生的简称,其实就是国子监的学生。每隔十二年,即每逢“酉”年,全国各省都要把秀才中最优秀的生员选拔出来,举荐给皇帝。简单地说,就是选拔贡献的意思,荣誉很高。
拔贡的头衔来之不易,要经过翰林院的朝考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