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事关城防一事。殿臣深知小城防御的重要性,建议加强城防力量,太爷同意了。
殿臣之前为官府购买兵器时结识了一位兵器商,能买到紧缺的武器,所以他卖了离城较远的八十亩地,用卖地的钱购买了十几杆抬枪和一些弹药。这在当时也算是重型武器装备。
有了武器,还得有使用武器的人,殿杰又招募了十几个家丁。
太爷很会算计,他把邻近的八十多亩租出的地收回,增加自耕的面积,让家丁们边种地、边练武,给他们的工钱加两成,这样家丁们都甘愿为小城卖力。
对山庄的城防,他也没有掉以轻心:先在离城不远的峡谷地段,即前面所说的峪门口,修筑了营门关卡。
为了解决城内的吃水问题,他还在城内打了深井。有人问:“离小溪百步之远,为何还要打井?是否钱多得没处花?”老太爷笑道:“如果敌人围城半月,我们不是就会活活地被渴死吗?”那人无语。
高山打井谈何容易!城外是深沟,城内的水位自然就低。这还不算,当掘进数丈深后,遇到了坚硬的岩层,几乎无法施工。老太爷哪能甘心,喝令石匠继续开凿,不见水决不停工。于是叮叮当当,火星飞溅,人换人,班接班,夜以继日地大干。真乃功夫不负有心人,岩层终于被凿穿,泉水哗哗涌了上来,这也创造了华阴高山掘井的奇观。老太爷大喜,就在井边建了一井房,用以维护水井,保障安全。
老太爷还在考虑若是关卡失守、小城也难保时,该在哪里避难,于是他同殿杰商议,计划在山沟里找一处敌人上不去的地方。他决定请老户毋孟祥帮忙。
毋孟祥是个好小伙子,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娃,身强力壮,皮肤黝黑,是个典型的山乡农夫,对山沟里的地形了如指掌。他身穿老布蓝衣衫,脚穿自打的麻草鞋,紧紧地缠着裹腿,听说请他带路,他欣然同意,还说:“咱是近邻家,这点忙儿怎能不帮!”
孟祥带着殿臣一帮人沿峪道南行。他们上了三盘坡,绕过南湾河,来到十里外的板岔口。孟祥指着板岔说:“这沟里有一个险要的地方,咱去看看行不行。”
板岔口有户姓卫的人家,门前坐着一位耄耋之人,正在忙着织麻鞋。
孟祥是熟人,上前搭话。老人放下手中的活儿,递过一杆旱烟袋,说:“抽锅烟吧,你们要到哪里去?”孟祥细说了来意。老人赞成党家的主张,但又说道:“沟里有只大豹子,昨晚跑到我家院子,好像在打鸡窝的主意。幸亏昨晚月亮明,被我儿子隔窗瞧见,大声吆喝,它才迟迟离开。”
老头是在说闲话,并不是想吓唬人,但把殿臣说得毛骨悚然,脸上露出恐惧的表情。老汉见状一笑说:“哎!别怕,别怕。豹子只吃山羊、山鹿,从不咬人,它白天躲起来,你们想看也看不到。不过比豹子更可恶的是响马草。响马是强盗,把它叫响马,可见它蜇人有多疼,你们可要注意点儿。最近几年,沟里的响马草越来越多了。”
孟祥说:“没关系,我认得响马草,若是遇到,我会告诉二爷躲开的。”
他们休息片刻,就向板岔进发,沿着羊肠小道漫步前行。行至荒坡地段,几乎无路可走,而是一会儿藤蔓缠脚,一会儿荆棘扎人。更糟糕的是还有一种带倒刺的藤条,人们叫它拉半斤,意思是说,它一下子就能拉掉行人的半斤肉。虽然说得有些邪乎,但也确实厉害。可不是嘛,殿杰不识此货,没有避让,被它拉了一道血印子,差点儿流出血来,但他没有叫疼,男子汉没有那么娇气。
走着走着,一面悬崖挡住了去路,他们只有仰着头才能看见青天。崖上的泉水哗哗地流淌,崖下的水池清澈见底。这里空气清新,芳草飘香,简直是个神仙居住的地方。
殿杰累得气喘吁吁,一屁股坐在水潭边的石头上,擦擦汗,洗洗手,一时心旷神怡。
孟祥解释说:“这叫板岔水崖子,泉水四季不干。”又指着一处地方说,“我从这里爬上去过。它和华山一样,只有这么一条路,又和千尺幢一样,若在崖口把守,谁也别想爬上去。”
殿杰也说:“好是好,就是石皮太光滑,上去有点儿危险。”
孟祥说:“就是有些危险。如果能凿些脚窝,就保险多了。”这话使殿杰得到了启发,他联想到老君犁沟那里的石台阶,就说道:“脚窝不如台阶好,开凿个石梯子才过瘾。”说罢,他大着胆子,在孟祥的保护下,登上崖去。
他环绕四周一看,这个地方果然不错,有水可以饮用,有崖窝可以容身。再看看崖口,确实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方。
他们跋山涉水,战胜了响马草、拉半斤,挥大汗,爬悬崖,终于找到了称心如意的避难处,兴致勃勃地返回。
回家和太爷商定后,一个开凿石梯子的工程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他们先派家丁修了一条通往崖底的便道以作施工之用,又在崖旁用石头和茅草搭建了一处窝棚,供施工人员居住,还支起锅灶给工人做饭。其他物资的运送都由家丁完成。
因为崖上同时只能上两个人,所以只雇了四个石匠,让他们轮流上崖干活。这样,工程的进度就非常缓慢,竟用了两个月零三天才完工。
竣工的那天,家丁用担杆把老太爷抬到石梯子下。殿臣也告了假,领着党淳、党泷和愿意去的家人去板岔观赏游玩。
板岔里破天荒地热闹了起来。他们放鞭炮、敲锣鼓、烧高香、敬山神,引来了一些看热闹的村民。
老太爷看了非常满意。他不要人保护,一口气爬上崖顶,还高声赞美道:“美哉!宏伟的板岔石梯子。”
看罢,太爷命石匠在崖上刻了一组字,由党泷执笔书写,作为永久的留念。
“太平崖”三个大字就这样被刻在了悬崖上。一方面说明此崖的名称,一方面表达渴望太平的心愿。
下面还刻有“孝廉,党南台”的五个小字。清朝时,把举人称为“孝廉”。这“孝廉”指的是武举党殿臣。而“党南台”三个字,当然是指建造者。
另外还有“咸丰三年”四个小字,记载了石梯子的建造年代。
石梯子的开凿,不但使党家在此避过难,而且还给葱峪造就了一处亮丽的风景,也为后人开通了一条方便的上山通道,可谓造福万代。
到此,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就形成了。太爷激动不已,吟诗一首:距演家,拓五里,
若有战乱山中栖。
守营门,躲城里,
万一不行登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