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泷一夜都没有睡好觉,既幻想着得中时的欣喜场景,也担心着落榜时的尴尬境地。
第二天,太阳刚冒出东山梁,党泷弟兄就迫不及待地走出城门,站在沟沿上向沟底的远方张望,盼望着报录人的来到。孩子们也跟在屁股后边,进出于山庄的城门。
听说这天要有人送喜报,城东的小铁蛋也来助兴。他爬到城北的那块巨石上,手搭额头向沟底张望。因这块石头位于一个公厕旁边,所以此石被命名为“茅子石”。
人们等得不耐烦了,纷纷进城小憩。
忽听一阵儿响亮而急促的锣声,党泷弟兄心喜,知道这是报喜的人来了,连忙整整衣冠,快步出城迎接。
三位报录人骑着大马,在马上使劲地敲着马锣。他们跳下马,把马拴在石桩上。
其中一人高举报单,大声念道:“快请党府举人老爷前来,恭喜高中了!”接着就把报帖挂起来,上边写着:捷报:党府老爷讳泷高中陕西省補行科举人第二名亚元榜单报京。
党泷大喜过望,没想到竟名列前茅,急忙上前拱手道:“多谢三位差官前来报喜,本人便是党泷,请到庄内歇息吃茶。”大家簇拥着差人进了山庄城门。
党淳当然也为弟弟高兴,说道:“我山庄时来昌顺,刚住进城就中了一举,真不愧是个风水宝地,此功名也给宝地带来了光彩。”
党淳与党泷一同去考,弟中兄没中,他一点儿不感到没面子,心想:这也在预料之中,有可能中一个,也有可能都没中。因为每县名额平均不足两位,还能都中在自己家里?自己未中,并没有什么遗憾。
报喜人一边吃茶,一边讨要喜银。老太爷说:“差官尽管放心,赏钱怎能少下你们的!”匡茜婆媳高兴得跟什么似的,但甘璐婆媳却表现得很平静。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城外又传来响亮的锣声。书童井良首先得知,他飞快地跑进来说:“老爷,又来了一帮报喜的人!”党淳心中一震,立即知道自己也中了。真是喜从天降,他第一个跑出门去,帮着报喜人拴好马。
党泷等人也都跑了出来,把报录人迎接进城。拿着报单的那个人高声说道:“恭喜,恭喜!党府老爷高中了!”接着就把报单挂在门前的大槐树上,上面写道:
捷报:贵府老爷党讳淳高中陕西省補行科举人第七名榜单报京。
全家人高兴得欢呼雀跃,老太爷仰天长笑,花白的胡须随风飘了起来,口中还喃喃地念道:“多谢天上的文昌爷爷,把功名赐给了我那两个孙儿。小老儿一定到你庙堂叩头拜谒!”
这时的老妯娌和小妯娌的脸上表情完全一样,都高兴得合不拢嘴,谁也没有斜眼看对方。
报录的差人,两行六位,都在伸着大拇指,竭力地赞扬党家的优秀人才。一个能说会道的差人说:“这个场面世间少有,全省也可能找不到第二个。哪有一家连中两举的事例?这奇事竟然发生在一个山沟里。”
不等差人讨要,老太爷就十分大方地拿出赏钱来,每人五块大洋,并且说道:“正因为奇事发生在小山沟,所以这赏钱也就破例地多于往常。”
差人十分高兴地双手接过赏银说:“这可不是一般的喜银,而是一科连中两举的喜银。走遍三秦大地,看谁家敢和党家相比!”
大家把差人送出山庄,六骑下沟而去。
山中的邻居不多,但几乎都是全家出动,拥在山庄城门前看热闹。喧哗之声在山间回荡,把老鹰和鸽子都吓得躲在高高的崖窝里,不敢腾空。
在欢声笑语的人群中,丰先生的身躯特别引人注目。大家都把无限敬佩的目光投向了他,因为他是两个举人的恩师。人们纷纷走近他,拱手言谢,说得他笑逐颜开,飘然欲仙。
丰先生兴奋的心情和其他人有所不同:他感到骄傲,因为学生的功名成就能向人们显示出自己的学识和本领。他感到十分满足,既为国家求得了贤能,为社稷做出了贡献,自己也没有虚度年华。
老太爷不知该怎样报答丰先生,他令殿杰通知灶间快速准备酒菜,晚上要大摆谢师宴,又吩咐殿臣悬挂神祖长轴,点燃香烛,隆重祭祖。
此晚,城门上挂起了大宫灯,灯上的“党府”二字十分耀眼,吸引着路过山庄的行人。
庭院里彻夜灯火通明,孩子们嚷嚷着跑来跑去,喜庆的气氛像是过年一样。
神主供桌上,香烟缭绕,供品丰盛。党淳兄弟二人并肩恭立于桌前,同时三拜九叩,告知了祖宗的在天之灵。
党太爷也唤来了党迅、党进两个小曾孙,让他们也给祖先磕头。他们撅着屁股叩头的姿势和动作十分像样,看得人们喜笑颜开。
接着就举行谢师仪式。丰先生被搀扶到太平椅子上,由党淳和党泷分别行了叩拜大礼。
宴席上,祖孙三代都给丰先生敬了酒。小党进在一旁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抓酒壶。党泷替他斟了一杯酒,他把酒盅双手举过头,说道:“师爷爷请!”丰先生笑眯眯地接过酒,一饮而尽。他看着活泼可爱的徒儿说:“好样的。”又对太爷道,“人常说,三岁看老,从小看大,这孩子必成大器!”
为了表示感谢,老太爷将儿子给他缝的狐皮短褂,从包袱里取出来,双手递给丰先生说:“丰先生,没有什么值钱的礼物送你,这是才缝的一件皮褂子,你穿上吧,年龄大了,要穿得暖和点。”
丰先生慌忙站起来,推辞道:“不可,不可!您老年纪比我大,用得着此物。今我有何功德,敢受如此重赏?万请太爷收回。”
老太爷哪能收回,他强行将此物塞到丰先生的怀里说:“唉!说什么功德不功德,你的功德天大,小小衣物,只是老汉我的一点儿心意,先生必须收下。”丰先生无奈,只好谢收。
老太爷恳切地对孙子们说:“你们要记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永远不要忘了师父的教导之恩!”
党泷深鞠了一躬道:“人说尊师爱徒,我们的老师首先做到了爱徒。
他对我们的一切都很关心,解惑传道并行。他对我们总是耐心教导,从不打骂。他生活起居能以身作则,处处为人师表,我们怎能对他不尊!”
葱峪党家一科连中两举之消息,很快成为街谈巷议的奇闻。于是从这天起,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更有甚者,不是亲戚的攀亲戚,不是相好的称相好,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有的放鞭炮,有的送酒肉,还有人送点儿自家的东西。中堂里吃酒猜拳,欢声笑语,山庄热闹了好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