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进夜读失火后,并没有受到大的负面影响,他学习更加用功了。短短的几年里,他已读完了“四书”“五经”,进入了写作的阶段。
书院教室里只坐着五个学生,小的只有十一二岁,大的已经十七八岁了,两个大的已把“四书”“五经”读完,两个小的还在识字阶段。第五个是党迅,虽也十八岁了,但《周礼》和《易经》还没沾边,学的功课,许多还是一知半解。
这天,丰先生给党进和笃学两人讲八股文体。党进问:“丰爷爷,什么叫八股文?”
丰先生说:“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固定的议论文体,共分为八个部分。
分别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后四部分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句子,合为八股,故叫八股文。”
笃学问:“爷爷,作八股文要有题目,怎样出题?”
丰先生说:“为了公平竞争,题目一律出在‘四书’‘五经’里,大家都读这几本书,看谁读得最熟,看谁理解得最深。”
他拿出一份搜集来的科考试卷,接着说:“这份答卷里就有一篇八股文。题目是:不以规矩。它是从《孟子》中选定的,就是将原文中的某一句,或某一句中的某个词组提出来,作为题目,让考生作文。”
党进说:“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我背诵一段,请先生指教。”
党进站起身来,十分流利地背道: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丰先生笑道:“这就好了,你能背,就知道题出在哪里,知道题出在什么地方,就能根据这段文字的意思进行议论,再根据书中的‘明’和‘巧’进行理论。所以熟读是十分重要的。”
丰先生把科考试卷中的这篇八股文放在桌面上展开,根据列出的提纲,一段一段地开始讲解。
提纲如下:
考题:不以规矩。
一、破题
原文: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
解析:一句话,六个字就破了题,这就是这篇八股文的第一关。
二、承题
原文:夫规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与巧乎?
解析:再次点题,强调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有人不以规矩,无非是自己的“明”与“巧”罢了。明与巧是指自己的才学好。
三、起讲
原文:尝闻古之君子,周旋则中规,折旋则中矩,此固不必实有此规矩也。顾不必有者,规矩之寓于虚;而不可无者,规矩之形于实。奈之何,以审曲面势之人,而漫曰舍旃舍旃也?
解析:开始分析规矩,为后四股提供论据。是说:有的人将规矩放在心中,行为举止自有规矩;有的人必须遵循具体的规矩。因人而异。
四、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