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粮有位作家朋友,叫莫默,是一位工人出身的业余作家,也是杨教授的学生,曾在米粮的印刷厂印过几部书,和米粮成了好朋友。最近,省上几家单位联合举办“打工者之歌”征文活动,莫默因为是工人作家,又有比较高的知名度,被聘请为评审委员会委员。这天,他在米粮办公室和米粮闲聊时,看到了雀儿的散文《古城的灯光》,觉得写得不错,很适合参加这次征文比赛,就建议米粮转告雀儿,把文章修改以后寄给大赛组委会。
雀儿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作课的作业,本来是请米粮提修改意见的,没想到米粮还没看,却被这位作家先读了。米粮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雀儿,雀儿认为那是个大活动,不是一般人可以参加的,自己刚刚学写作,文章太稚嫩,想等以后写出好作品了再参加这样的活动。
米粮说:这次征文是打工者写自己的生活,特别适合你们这样的作者。这篇《古城的灯光》写的就是打工者自己的亲身感受,既符合征文的要求,又富有真情实感,文笔也很好,的确是篇好文章。
米粮把作家莫默看了《古城的灯光》的意见详细说给雀儿听,雀儿马上有了信心。在米粮的鼓励下,雀儿根据莫默的修改意见,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把自己的文章进行了修改,并且借上写作课的时候听取了杨教授的意见。
“打工者之歌”征文活动结束了,雀儿获得了二等奖。在规模很大的颁奖仪式上,省文联、省作协领导和一些著名作家出席大会并且给获奖作者颁奖。给雀儿颁奖的正好是莫默,雀儿紧握着莫默的手,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半天才从嘴里挤出了两个字:谢谢。
第二天,“打工者之歌”征文颁奖活动的消息和获奖作者名单都登在了晚报上,还有一幅领导给一位作者颁奖的大照片。这位作者的旁边站的是雀儿。
不少认识雀儿的人都给雀儿打来电话表示祝贺,雀儿的高兴劲儿就不用提了。
第三天晚上,雀儿请莫默和米粮吃饭,特别邀请了杨教授,想表达自己感激的心情。杨教授家里有事情没有来,莫默给她叫来几位年轻的作家,都是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新秀,还有两个跑文化口的记者。
这个晚上,雀儿喝了不少酒,第二天早上还头疼。可是她收获很大,不但听了不少创作的经验,而且认识了几个热血沸腾的文学青年朋友,这对后来雀儿写作、发稿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大概过了一个星期,雀儿的又一篇稿子发表了,一些报纸的副刊编辑还打电话约她写稿。
不久,雀儿加入了省作家协会,很快成了省城里小有名气的打工文学作家,她过去写在笔记本上、破纸片上的文字渐渐都变成了报纸上的文章。
这一段时间,因为写作,雀儿和米粮接触得比较多。在和米粮的接触中,雀儿发现米粮绝不只是会搞印刷、有经营头脑,他还很有文才,古文、古诗词和历史知识都很渊博。雀儿还发现,米粮很喜欢书,特别爱读书,有时还记点儿笔记,可是从来不写文章。至于为什么,雀儿曾问过米粮,米粮说自己一是懒,二是时间少、太忙,三是稿子不好发。
以后有时间了,他不但要写文章,还要办个纯文学杂志。他说,现在的业余作者发表一篇稿子太难了,报纸的副刊和杂志版面都被少数人控制着,报刊版面成了他们私人的自留地,演变成了个人的特权,变成了他们交换个人稿件、获取利益的条件。
雀儿不知道这些,只是竖着耳朵听。她觉得米粮说的肯定是对的,因为米粮见多识广,为人实诚,不会胡说的。
米粮说:你知道就行了,可不敢在外面乱说,让那些人听到了,你以后的稿子就发不出去了。
雀儿笑了笑,没说话。
米粮说:不信你试试,三天就叫你知道马王爷三只眼的厉害!
雀儿故意说:发不了我就不写了。
米粮很认真地说:那可要不得,那样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
雀儿也认真了,问:有这么严重?
米粮说:可不是么,你发表在报刊上的每一篇文章都会产生社会效应的!
雀儿问:我的文章也会这样?
米粮说:那当然,都是一样的。
雀儿调皮地翻了翻好看的眼睛,故意拉长了声调说:知道了———领导———
米粮问雀儿下一步写作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