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压力表的规格型号 > 永远弘扬民众精神(第1页)

永远弘扬民众精神(第1页)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于1938年在延安成立伊始,就旗帜鲜明地喊响了“民众”的口号。从延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一直以“民众剧团”称之。什么是“民众”?“民众”就是老百姓,广大的人民群众。当年在陕甘宁边区时,群众都称民众剧团为咱们“老百姓”的剧团。剧团创立时,著名诗人柯仲平为剧团所写的团歌前四句就是:“你从哪达来?从老百姓中来。你又要往哪达去?到老百姓中去。”这是剧团办团的宗旨,亦是剧团的艺术方向和道路。

85年的岁月,85年的风雨,85年的历程。从剧团到研究院,一直走着一条“民众”之路。她是靠着“民众”发展起来的,靠着“民众”壮大的,靠着“民众”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是一条金光大道,一条充满阳光的五彩大道。这条大道,走出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民众精神”。

研究院人把民众精神当作旗帜,前赴后继,薪火传承,风雨兼程,高歌奋进。面对着事业艰辛的挑战,他们没有回避,更没有后退,而是步步向前,且战且行。他们高擎着“民众精神”这面旗帜,敢于拼搏,迎难而上,一次次迎着大风大浪,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攀越了一座座高峰,表现出了特有的胆识与智慧。

“民众精神”是为老百姓唱赞歌,为社会主义事业鼓与呼。85年来,他们牢记着这种精神,一心一意为群众创作和演出。剧团成立不久,就背上背包,徒步跑遍大半个边区,行程1250余公里,为群众演出,进行了一次“小长征”。一直以来,他们经常深入生活,到工农兵中去,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加入解放军队伍,参加土改,搞合作化和社教运动;等等。建立多处生活据点和创作基地,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体验、深入生活或挂职,把生活当作艺术创作的最好源泉。在长安、靖边、西乡、临潼、延安、户县、陇县等许多地方都留有他们的足迹。他们的很多作品和剧目演出,都带着浓郁的泥土芳香和浓烈的生活气息。《血泪仇》《梁秋燕》《粮食》《蟠桃园》《骆驼岭》《杏花村》《漂来的媳妇》等都有着三秦大地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的身影。即使是古代戏,也饱含着浓浓的黄土风味,《千古一帝》《太尉杨震》《泣血无字碑》《鱼腹山》等都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这些戏在定稿后排练演出时,他们常常向基层群众和工农兵征询意见或请他们来看戏。鱼水相依,双向交流,这正是抓住了艺术之源。

精品意识是“民众精神”之亮点。85年来,研究院在艺术上总是追求高标准、严要求。每出一部新戏,都要本着高起点、有新招、不落套的原则,从剧本开始,几度创作,几度打磨。音乐、导演、舞美等各个部门,环环相扣,互相配合,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一旦定项,集中强势兵力,全院一盘棋,形成“组合拳”,统一作战,人们习惯称为“老王打狗,一齐上手”。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精品不罢休的精神,凝聚着剧院人的智慧和心血,造就了一批精品剧目,荣获了各种大奖,成为研究院的“看家戏”和“重磅剧目”。《两颗铃》连演100场,《杨贵妃》熔“戏、乐、舞”于一炉,《游西湖》是传统戏继承革新的典范,《迟开的玫瑰》荣登2006年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这些戏,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民众精神”是时代精神。研究院的戏曲艺术是与时俱进的,它随着事物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始终紧贴现实脉搏。它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时刻在不断地抖落自身积尘,反思过去,开阔胸怀,学习科学,掌握先进技术,借鉴他山之石,追求新的审美理念,满足观众要求。一曲《鬼怨·杀生》已经演出了半个多世纪,但仍在不断出新,可谓历经锤炼。

“五四”运动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向何处、走什么路,为国内许多有识之士所忧思;而在革命圣地延安,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却闯出了一条辉煌之路。剧团旗帜鲜明地喊出面向“民众”的响亮口号,擎出“民众精神”的大旗,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秘诀。在现实斗争的实践中,数代人大力弘扬“民众精神”,历尽艰辛,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完成了不计其数的秦腔传统戏和新秦腔戏的创作和演出任务。

研究院肩负历史使命,勇挑时代重担,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满怀豪情,泼墨挥洒,从延安时期直至新时代,不断有作品问世,表现了研究院人对社会的热爱,对时代的敏感,对事业的坚守。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地创新发展戏曲艺术,使之焕发出艺术生命活力,提升了戏曲品位,永葆戏曲艺术之树生命常青。

衷心祝愿研究院永远弘扬“民众精神”,戏曲事业蒸蒸日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