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可圈可点的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为了反击胡宗南的进攻,配合中原战役、太原战役和淮海战役,西北野战军先后在这片热土上发动了澄合战役、荔北战役和永丰战役,有效地消灭了胡宗南蒋匪军的有生力量,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巩固和扩大了黄龙解放区,从此以后,胡宗南蒋匪军与西北野战军的力量对比悄悄发生逆转,国民党军的优势渐渐丧失。
就是我们生息繁衍的这片土地,就是我们熟悉的这片土地,就是我们感到再平常不过的这片土地,其实它本来就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说它是红色的,是因为在这里共产党很早就成立了地下组织,并且开展了早期革命斗争,播种下了星星之火;是因为在解放战争中,共产党的西北野战军和国民党的胡宗南部队在这里打过无数次的战役和战斗;是因为彭德怀、王震和张宗逊等老一辈开国元勋们曾经驰骋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留下了他们革命的足迹和英姿;是因为西北野战军的六个纵队和其他地方部队的广大指战员南征北战,许多将士都把鲜血和生命献给了这片广袤的土地。
在渭北这片热土上,西北野战军和国民党蒋军的较量是惨烈的。不管是澄合战役,或者是荔北战役,抑或是永丰战役,战斗都打得十分艰苦,常常形成拉锯战,各自的防区也呈犬牙交错之状。因为那个时候,不管从部队的数量上,还是装备上,国民党蒋军占着绝对优势,他们拥有飞机、坦克和大炮等重型武器装备,而西北野战军却只拥有少量的大炮。在这种情况下,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难度就可想而知。据老人们讲,在打永丰战役时,进攻的野战军部队倒下一片,后续部队就再冲上一队,民间甚至传言,永丰战役是用攻城部队烈士的遗体堆积起了后续部队冲锋前进的道路。
我们的这片热土需要宣传,这些将士们的英名应该为后代所永远缅怀。其实,名与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名是人们传说的,经过艺术加工和修饰的;而实是客观存在,就是平凡和事物的常态。我们羡慕外面传扬的一些名,相应地外界也在羡慕我们拥有的一些名。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本来就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而没能切身感受到它的真正价值而已。
这片热土上有故事,特别是那些红色的故事更是需要我们薪火相传,那样的话,革命先辈们所流的鲜血和付出的牺牲才会孕育出更加娇艳的花朵,这片土地也才能赢得更多人的仰慕和向往。
2011年7月6日
澄合人的福祉
生活在澄合这个大家庭,为了澄合的发展殚精竭虑,依靠澄合的滋养而意气风发,这就是澄合人。澄合人首先是一个群体,是代表着澄合主流价值追求的众多人,它包括广大干部、职工和知识分子等,也包括来自五湖四海全身心投入澄合建设的每一个人。澄合人某些时候也是单个个体,这个庞大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利冠以澄合人的称谓。他们是澄合人的一张张名片,也是澄合人良好精神风貌的具体展示。
澄合人的福祉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群体和这个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快乐的有机统一。前些年,煤炭市场不景气,企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职工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为继,澄合人的根本利益无法保证,幸福和快乐无从谈起,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还奢谈福祉,那绝对是令人笑掉大牙的事情。当然,在那些备受煎熬的日子里,也不是谁的日子都不好过,也有少数人吃香的喝辣的,过着优哉游哉的舒坦日子,他们绝对不能代表澄合人。
澄合人的福祉靠什么来实现呢?靠的是澄合的快速健康发展,靠的是澄合的原煤产量连年递增,靠的是澄合不断强化内部经营管理,靠的是培育出能够团结人、凝聚人和激励人的文化软实力,靠的是每个员工立足澄合、热爱澄合、奉献澄合的使命感和高涨的热情。最近几年,澄合人齐心协力,不辱使命,埋头为企业发展流血流汗,俯身为把企业做强做大做成“百年老店”而荣辱与共,夜以继日地为国家建设输送着“工业血液”,在澄合这个舞台上最大限度地实现着人生价值,抒写着生命的精彩。
今天的澄合人是令人羡慕的。职工收入连年增加,一线职工和普通职工比以往任何时候得到的重视、关怀和实惠都要多,体面劳动逐步变成现实,成片的楼房拔地而起,几十年依靠火炉取暖的条件正在加紧改善,职工家属的食宿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轿车在短短几年大量进入普通职工家庭,影视剧中职场人的翩翩风度闪现在身边,以至于各个小区、各个办公场所车位紧张。澄合人走在街上,不管是神态还是仪表,流露出的都是潇洒和自信,特别是女士,身上似乎刻着字似的,不管走到哪里路人都能分辨出是澄合人,也惹得其他单位的姐妹眼馋嫉妒,难怪人们说女人是最性情和最能张扬心声的人群。澄合人有统一的制服,有统一的标志,有统一的行为规范,但这仅仅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澄合人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目标追求。
在澄合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的人群,是最普通,但又非同寻常的一个群体。这些人,要生存,要幸福,要传承,要给父母养老送终,要哺育子女成人成才,为他们铺路搭桥。澄合人建设新区,上马新矿井,对老矿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生产能力,既是希冀为国家建设做更大的贡献,更是力图惠及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这里是每个澄合人的家园,更是每个澄合人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澄合人如果有过人的天赋、超常的能力、机遇的眷顾,便能以这里为大本营,继而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创造更加辉煌的人生;如果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那么一辈子在这里生活、工作,生存、繁衍,感受到的幸福也不会比别人少。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大多数人,都会成为依赖这里、建设这里、奉献这里的主人,他们恰恰也是澄合人的脊梁。
这几年,澄合的发展速度加快,人气趋旺,我们幸运地与澄合有史以来的巅峰时刻相伴而行。过去在企业困难时期出去闯荡的人们折身而返,各个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一茬接一茬签约而来,人老几辈子鄙夷矿工的当地农民千方百计要求下井当工人。不管是老职工、新来的大学生,还是采掘一线的工人,他们都是企业的主人,都是响当当、硬铮铮的澄合人。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新接收的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技校生和年轻一代农民工,给澄合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职工队伍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和活力。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再过一二十年,从澄合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必将挑起澄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担,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引领着澄合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历史的车轮将要跨入2012年,澄合人的福祉既体现在当下,更寄予未来。为了澄合人共同的福祉,我们应该再一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团结一心,奋发进取,热爱自己的岗位,干好自己的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使澄合在新的时代大潮中激荡出新的活力和竞争力。那样的话,澄合人的福祉才能更充分、更大限度地得以实现!
2011年12月28日
厚重的樊川
西安市有个长安区,长安区政府向东南太乙宫方向有一条道,叫樊川路。过去,从那条路上经过,觉得路窄、等级低,尘土飞扬,建筑凌乱,行人灰头土脸,像是典型的乡镇公路。可是,老乡杨虎城将军及夫人、儿子却长眠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杨虎城将军的灵柩从重庆搬迁到西安,并在长安樊川进行了公葬。杨虎城将军是蒲城人,蒲城埋了那么多皇帝,想必也能安放下英雄的亡灵。可不知为什么却把英雄的墓地选在樊川与杜公祠和牛头寺毗邻的少陵塬下。杨虎城将军是突然遇害的,估计也来不及考虑身后之事,那么安息在樊川未必就是他本人所做的决定。为此,我常常为蒲城惋惜!
最近翻阅了一些资料,才发现长安樊川是个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地方。樊川处在少陵塬和神禾塬之间的平川地带,西北起于韦曲镇塔坡村,东南止于终南山北麓王莽乡江村,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长川道,是纵贯其间的潏河长期冲积而成。在汉唐时期,这里曾经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文臣雅士,杜甫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好多年;杜牧出生在这里,并且在此度过了充实的人生,留下了《樊川文集》,这是一部融诗词、散文和政论于一册的文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唐朝著名诗人崔护因为讨水偶遇佳人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也题写于这里。有一年清明节,崔护来到樊川郊游,行至一处幽静的庄院附近时,感到口渴难耐,就叩开庄院的大门,从一个妙龄女子那里讨了水喝,女子靠着盛开着桃花的桃树看着崔护喝水,崔护在喝水时瞥见了女子清丽优雅的姿容,此情此景给崔护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再次造访这里,可是庄院的大门上却挂着锁,难见昔日妙龄女子的倩影,崔护不由得生出惋惜之情,挥笔在大门上题写了《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因偶遇而题写的情诗,已经成为千百年来点缀樊川的一朵绚丽奇葩。
韦曲、杜曲坐落在樊川,这两个地名非常有来头。韦曲是唐皇亲韦氏家族的居住地,其中包括武则天的儿媳、唐中宗的皇后等都曾经在此居住。杜曲是唐朝宰辅杜氏家族的居住地,杜家在晋朝有杜预,唐朝有杜佑、杜甫、杜牧等。“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就是当时对樊川美景的生动写照。樊川一线还曾以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云栖寺、禅经寺、洪福寺和观音寺“樊川八大寺”而享有知名度,其在佛教界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安区一直试图开发这块宝地,但是,对这里如何定位,专家学者意见不太统一。加之,在西安市市政建设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资金问题也是制约的瓶颈。在长安樊川,名人留下的足迹实在太多,要进行综合开发,特别是要做到不顾此失彼、能相得益彰,确实需要着眼长远,进行深层次探讨。如果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做长远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想起一出是一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那就是对原生态沉淀历史的严重破坏,也无法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更无法对历史文化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普及推广,这也算是个较难破解的课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的樊川正处在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樊川两侧已经是高校林立,斗拱飞檐、朱门青瓦、木柱镂窗,更有茶馆酒肆、古式陈设、名贵花木点缀其间。但是,樊川的底蕴和文化内涵绝不仅仅就是这些,这里沉睡着一批名人,流淌着一种文化,激荡着一股精神,这些都有待于当代人用时代的强音去唤醒它,用现代的时尚去嫁接它,用流行的色彩去渲染它,使樊川在不久的将来散发出更加久、远更为醇厚的无穷魅力。
今年7月,西安地铁二号线就要通到长安樊川北段,必定会极大地改善这里的交通状况。在潏河边上,已经建成地铁二号线停车场。潏河湿地公园也要开工建设,将来在长安南路以东的6公里河堤上,将建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一带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必将得到极大改善。西安城区开发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城市边缘地带的开发方兴未艾,加之,八水润长安工程的持续推进,潏河的开发与樊川的开发一定会优化和美化周边的环境,这是一桩桩利民的举措,老百姓肯定会赞成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