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深蓝官网 > 相遇世界写在诗集后面的话(第1页)

相遇世界写在诗集后面的话(第1页)

人的一生只是一次与世界的相遇。尽管世界它能看清看透我们短暂的一生,而我们无法掌控它的亘古和地老天荒,但这种相遇却总是美妙的。无论是成长的烦恼,还是青春的激情;无论是不期的痛楚,还是蓦然的欣悦;无论是热切的追寻,还是深沉的凝思,都是人与世界相遇所赐,如同我们必须慢慢咀嚼和消化的食物一样成为生活日常。诗歌和诗意,就是这相遇瞬间的水滴和星光。

特殊的年代背景和偏僻的乡村环境,给我留下了太深的苦难印象和纯朴的田园记忆,所以我对家乡及乡村既充满了无限怀念,又有着无法消解的排斥。我在两种情感中间摇摆着、矛盾着,也思考着,自然就有了情感和意绪要表达诉说。

十岁左右的时候,我和小伙伴经常在放羊时遭遇暴雨雷电。每当这时,我们就吆喝着,将暴雨中惊慌四散的羊群赶到一起,躲在岩壁下或大树下避雨,羊群就在我们身边,在恐惧和孤单中成为最亲密的伙伴。

十二三岁时,我就和父母一起在庄稼地里干着繁重的体力活,老是盼着太阳早点落山好收工回家。但当太阳真正快速西落,山山峁峁和沟谷河流全在暮色中变得暗淡时,我却感觉到一丝丝伤心。老家的院坝外就是一排稻田,夏天的傍晚青蛙叫成一片,与山林中传来的鸟雀的鸣叫混杂,我经常细细地听着这寂静中的热闹,以至沉醉。在繁重的体力劳动间隙,乡村的父辈们拖着很长的调子唱山歌,除了带着浓烈泥腥味的欢悦外,还深深地感觉到那歌声更像沉重的叹息和释怀。在远离家乡的区级中学上初二时,因为连续多天大雪无法回家,学生在教室里又饿又冷,音乐老师给我们教唱《在希望的田野上》。不知道为什么,那欢欣而快乐的曲调唱着唱着我竟哭了,眼泪哗哗地流。我不知自己为什么哭,也不知道班上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像我一样。这些断断续续的、支离破碎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片段,虽然无法完整连贯起来,但它们已经是无法磨灭的永恒,无法剥蚀的生命勒痕和成长印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诗意在心灵中的扎根和萌动。

也许就是这朦胧的记忆和意象,我特别容易被一些情感的东西所吸引和触动。读初二和初三时,我的语文并不怎么好,但课文中的一些好词语和句子,隐隐约约恰当地表达出了我的一种心境,着实让我心动。

在懵懂中我将那些词语和句子抄录在笔记本上,这是不是文学的共鸣呢,或者说是文学的启蒙呢?我努力回忆着,那时的自觉抄录应该是轻松愉悦的,是憧憬着无限美好的。有一点我能够记得,即我就是在这些情感的支配下开始了对大山和大山之外的想象,进而生出一股子力量,在初中后两年里特别努力地学习,用洪荒之力考上了安康师范学校。

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后,我一下子被校园里的琴声和歌声迷住了。我拼命地抄录歌曲,学风琴、学笛子、学吉他,样样都不放过,总感觉自己的灵魂处于饥饿状态,一时吃不饱。在一段时间里,音乐成了我最喜欢的第一课余爱好。但我的同桌洪继革向我推荐了路遥的小说《人生》之后,这一切都变了。《人生》是我睡在上铺就着窗外的路灯看完的,我不记得在看的过程中哭过多少次。这是我第一次看小说,才知道小说能把生活和人物写得这般形象和逼真,感觉高加林就是活脱脱的自己啊!那雨中带着泪的奔跑和玉米地里的艰辛劳作,那心中的凄苦和额前的阳光,分明就是自己的昨天和自己的明天!

这一看就被文学的魔力所迷,感觉文学比音乐更能让我的心灵滋润和熨帖。在真正接触文学后,就有了想写点文字的冲动,我就学着同桌的样子,在衣袋里揣个小本子,随身带着笔,随时记录自己的片言只语。这样练着就有了稿子第一次上校园广播、第一次上校园文学报《沃土》、第一次上《安康日报》的机会。那种想象、思考、抒写及发表所带来的欣喜和愉悦,几乎是无法形容的,于是文学成了我青春的标记,成了我灵魂进出社会和生活的通道。

从此,我在安康师范学校课余以爱好文学为主,沉浸在阅览室里看书读报,在哲学和文学大师的文字之间穿梭,虽然无法真正深入他们的世界,但爱好文学和尝试写作已经开始了。无论是参加工作第一站在深阳小学教书,还是后来在红椿中学任教,工作之余写作并向报刊投稿和等待邮递员递送报刊,自然成为生活中最期盼、最美好的事。

因为自己对文学的狂热和不满足中等师范生现状的追求,我的心里还有着一个强烈的“大学梦”和“作家梦”。为了梦想,我从初中文化课开始恶补,参加了成人高考,有幸被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录取,带着工资和行囊进入了大学校园。更有幸的是,在教育学院遇到了讲授当代文学兼任辅导员的周燕芬和讲授文学理论的李建军等很多好的老师,他们除了将我引入课堂及课本深处,还将视野扩大到校园外的社会生活及文艺前沿,课堂老师旁征博引,课外讲座培训、观看名著影片,让我一顿顿地饱餐了文学的盛宴。

进修毕业回到原单位,以及后来改行到县政府办和自然资源部门工作,钢铁般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告诉我,岗位的工作职责必须完成好,日常生活必须顾全,这才是生活的重中之重。即使如此,我依然将几乎全部业余时间留给了文学爱好,阅读、写作和投稿依然是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还是悲欢离合的生命本相,都潜移默化地进入了自己的诗句,无论沉郁与灵动、厚重与轻盈、形而上与形而下,我都带着现实生活,与诗歌写作保持着紧张的摩擦力和紧密的亲和力。我就在这中间穿行,情感和思想就在那些词语中扎根。相遇世界中,相遇了文学,也要感恩文学。因为它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深入了生活,认识了朋友,释放了情感,消除了块垒,安放了灵魂,于是痛着、苦着,并愉悦着。

也许因为生活和工作等强大的现实无法抗拒,也许自己的天赋和努力都不够,我离最初那个专业作家梦越来越远。但在繁重而劳碌的工作生活中我始终未放弃,先后共写有一千余首诗歌,近十万字的散文和文学评论,有发表,也有获奖。在整理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时间在倒流,再读那些文字分明是对青春岁月和曼妙时光的咀嚼和反刍,是对过往和梦境的抚摸和清点。但我更希望是一个原点,在一条布满朝圣和礼拜的道路上,我将又一次地迎风前行,因为生活总在或明或暗地继续,生命也还将在皱纹里成长,如果说存在是存在的证词,我愿意一生皈依于那些字词,文学为我铺开了金色的草地,文学也终将成为收容我身体和宽恕我灵魂的教堂!

生命存在和生长的过程总会留下印痕,我将这些用长短分行的文字记录了下来,没想到它们竟然成了我的头发、角膜、牙齿、踝骨和脚趾,在逼仄和受限的身体内撑起一小片空间,让风吹了进来,让阳光照了进来。这是不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呢?如果这些或许温热或许冰凉的句子,能让读到它的人,有些许共鸣或者会意,那就是我的奢望了。

2016年在整理作品时,有了编辑一本诗集出版的想法,当时请已是西北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的周燕芬老师为我拟出版的诗集作序,请安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我多年的文友和知己叶松铖先生写了评论,但因种种原因,诗集终未能按计划出版。这一放竟然放了六年。这次因了县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和帮助,才使我梦想成真,诗集《深蓝》终于将正式出版。我又请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经同事王义萍设计了封面,还请紫阳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同班同学及好友毛文凯为我题写书名。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在爱好文学和追随文学的过程中,给予我关心、支持及鼓励的很多的师长、文友、同学、亲朋、同事和家人,是他们让我与文学相遇,并感受到文学的美好,是他们让我与文学相伴,并感觉到文学的温暖。在此,我要深深地说声感谢,谢谢你们,谢谢一切的相遇!

胡坪

2022年6月12日于紫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