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不生气的智慧读后感 > 第七章 装糊涂做人不可过于较真(第3页)

第七章 装糊涂做人不可过于较真(第3页)

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张良在辅佐刘邦获得天下之后,便毅然光荣隐退。他向刘邦请求:“我是你成为帝王的三寸不烂之舌的军师,蒙恩拜领万户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务至此已经完成。从今以后,我要舍弃主俗,漫游仙界。”刘邦应允了他的请求,所以,张良才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在荣辱问题上,做到“难得糊涂”、“去留无意”,这才叫潇洒自如,顺其自然。一个人,当你凭自己的努力、实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爱戴、夸耀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宠若惊,飘飘然,自觉霞光万道,所谓“给点光亮就觉灿烂”。无可无不可,宠辱不惊,当如古人阮籍所云“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荣誉已成过去时,不值得夸耀,更不足以留恋。另一种人,也肯于辛勤耕耘,但却经不住玫瑰花的诱惑,有了荣誉、地位,就沾沾自喜,飘飘欲仙,甚至以此为资本,争这要那,不能自持。更有些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居官自傲,横行乡里,他活着就不让别人过得好。这些人是被名誉地位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了。

现在的人把明哲保身和但求无过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不恰当的。前者是一种积极而充满智慧的处世方式,而后者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应世方法,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明哲保身的人可以像范蠡那样用自己的洞察力去应付世事,从而获得成功;而但求无过的人只能处处受别人的左右,从而不但丧失自己的个性,而且也不会获得事业的成功。

《庄子》中指出“穷亦乐,通亦乐”。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穷”是指贫穷;“通”是指富裕。庄子认为,凡事顺应境遇,不去强求,才能过着自由安乐的生活。这是一种顺应命运,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无论顺境或是逆境,人都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贫穷时能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尤其是如今人们生活不太富裕的时候,更要达观一些,不羡慕那些有钱的明星或个体户,不抱怨自己命运不济。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在人生旅程中,如果什么事都减省一些,便能超越尘事的羁绊。一旦超脱尘世,精神会更空灵。简言之,即一个人不要太贪心。洪自诚说:“比如减少交际应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减少口舌,可以少受责难;减少判断,可以减轻心理负担;减少智慧,可以保全本真;不去减省而一味地增加的人,可谓作茧自缚。”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均有不得不增加的倾向。其实,只要减省某些部分,大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倘若这里也想插一手,那里也要兼顾,就不得不动脑筋,过度地使用智慧,容易产生奸邪欺诈。所以只要凡事稍微减省些,便能回复本来的人性,即“返璞归真”。

不生气的智慧:

人千万不要为欲望所驱使。心灵一旦为欲望侵蚀,就无法超脱红尘,而为欲望所吞灭。只有降低欲望,宠辱不惊,在现实中追求人生目的,才会活得快乐。

6.不痴不聋,糊涂持家

老年人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具体说处理好与后辈的关系,当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家庭和睦,而且影响到老人身心健康。当然,儿女应当孝顺、孝敬,尽量让老人满意。不过,作为老年人一方,自己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讲究点相处的方法和“艺术”,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糊涂学赞成流行的一句话,“糊涂一点”。这是老人们从亲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真经”。作为长者,都要明白这个道理:糊涂一点。

唐代宗时,郭子仪在扫平安史之乱中战功显赫,成为复兴唐室的元勋。因此唐代宗十分敬重他,并且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为妻。这小两口都自恃有老子做后台,互相不服软,因此免不了口角。

有一天,小两口因为一点小事拌起嘴来,郭暧看见妻子摆出一副臭架子,根本不把他这个丈夫放在眼里,愤懑不平地说:

“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仗着你老子是皇上!实话告诉你吧,你爸爸的江山是我父亲打败了安禄山才保全的,我父亲因为瞧不起皇帝的宝座,所以才没当这个皇帝。”

在封建社会,皇帝唯我独尊,任何人想当皇帝,就可能遭满门抄斩的大祸。升平公主听到郭暧敢出此狂言,感到一下子找到了出气的机会和把柄,立刻奔回宫中,向唐代宗汇报了丈夫刚才这番图谋造反的话。她满以为,皇父会因此重惩郭暧,替她出口气。

唐代宗听完女儿的汇报,不动声色地说:

“你是个孩子,有许多事你还不懂得。我告诉你吧,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也早就不是咱李家所有了。”并且对女儿劝慰一番,叫女儿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话,乱扣“谋反”的大帽子,小两口要和和气气的过日子。在皇父的耐心劝解下,公主消了气,自动回到了郭家。

这件事很快被郭子仪听到了,可把他吓坏了。他觉得,小两口打架不要紧,儿子口出狂言,迹近谋反,这着实叫他恼火万分。郭子仪即刻令人把郭暧捆绑起来,并迅速到宫中面见皇上,要求皇上严厉治罪。

可是,唐代宗却和颜悦色,一点也没有怪罪的意思,还劝慰说:

“小两口吵嘴,话说得过分点,咱们当老人的不要认真了,不是有句俗话吗:’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们在闺房里讲的话,怎好当起真来?咱们做老人的听了,就把自己当成聋子和傻子,装作没听见就行了。”

听到老亲家这番合情人理的话,郭子仪的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了地,顿时感到轻松,眼见得一场大祸化作芥蒂小事。

小两口关起门来吵嘴,在气头上,可能什么激烈的言辞都会冒出来。如果句句较真,就将家无宁日。杀人不过头点地,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唐代宗用“老人应当装聋作哑”,来对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讲了一句近似谋反的话而无限上纲、大动杀机,而是化灾祸为欢乐,使小两口重归于好。他的这笔利弊得失的账算得很明白。

清官难断家务事,对家里不要较真而要糊涂,否则你就愚不可及。老婆孩子之间哪有什么原则、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都是一家人,非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问题,分出个对和错来,又有什么用呢?

不生气的智慧:

古人云:不痴不聋,不做阿姑阿翁。意思是说,作为家中的父母或公婆,对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若干私事,应当少问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经常装装糊涂,家中自会少生许多矛盾,当长辈的也就减少许多烦恼。换位思考一下,做儿媳的,也应该糊涂一点,不能什么事情都较真,才能婆媳关系融洽。

7.该糊涂时就糊涂

人生是个万花筒,人们在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莫测。孔子认为,知者乐山,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动为聪明后的行为,静为糊涂时的沉着。所以,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做人的手段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

宁武子就是宁俞,他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在他辅佐卫文公时,天下太平,政治清明,宁俞表现出非凡的才干。然而,当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执政后,国家则发生内乱,宁俞则糊涂起来。显然,这是他明哲保身之道。身为国家重臣,不暂时保住性命,将来何谈治理国家。后来周天子出面,殊杀侨臣,政治出现清明之象,宁俞又聪明大显,辅佐卫成公大治国家。

聪明是自身的财富,同时也要明白,糊涂同样是立身的本钱。聪明与糊涂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很多的人在聪明之中办了糊涂事,导致身败名裂,也有很多的人在糊涂中办了聪明事,获得名利双丰收。在不便直言的情况下,委婉地点拨几句,让听者明白自己话里的真实意图,这就是装糊涂。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很贤惠,有时还帮助唐太宗处理政务。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厚葬了她,并将陵墓命名为昭陵,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唐太宗还令人在宫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楼台,稍有闲暇便登上楼台远眺昭陵。

一天,唐太宗带领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楼台,眺望了一会儿,唐太宗问魏征:“爱卿看到昭陵了吗?”

魏征揉揉双眼,看了半天,说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实在看不见啊!”

唐太宗心想:岁月不饶人,魏征真的是老了!于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给魏征看。

魏征又看了看,对唐太宗说:“臣刚才以为皇上是让我看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还是能看见的。”

唐太宗听了,深感惭愧,下令拆除了宫中的这座楼台。

在这里,魏征借口自己眼花,点出了唐太宗父亲的陵墓名称,暗中告诫唐太宗:不该只思念自己的妻子,更要思念作为开国元勋的父亲。魏征虽然以直言相谏而闻名,但他也深知不能过于冒犯皇上。唐太宗心照不宣,明白了魏征的用意,立即改变了以前不合适的做法。

社会中,人种种色色。有的入外表看似顽固,而内心却很豁达;有的人外表看似愚钝,而内心却是才高八斗;有的人外表看似调镜,而内心却是底气不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