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呵呵一笑:“无妨!到时将军可书信一封,写给吴侯,请其念及唇亡齿寒之理,暂息兵戈,共御曹操最好,若非要报仇,亦莫要因一时私仇而害江夏百姓!如此,将军也算仁至义尽,毕竟孙权人家欲报杀父之仇也在情理之中,咱们表明立场、晓以利害即可,切勿深涉此局啊!”
两川杀母之仇,诸葛亮的建议是有朝一日入川调停,孙权的杀父之仇,诸葛亮的意思却是权宜高挂。
但刘备未加质疑,而是又问:“那江夏恐被江东夺之!”
“主公不救黄祖,黄祖要么被江东所灭,要么愤而投曹。前者可消解与荆州江东之仇怨,后者却可以将矛盾转移给曹操。
此时曹操要么收留黄祖,则孙权必恨曹操。
要么曹操将黄祖绑缚,交于江东,一时讨好孙权,则天下有识之士再无人敢投奔曹操也。”
“嗯,先生未出茅庐,知天下大局,真解我之忧困啊!”
说到此,刘备终于说出最担心之事:“然江东若有朝一日……背刺于我,又当如何?”
诸葛亮心中一动,暗暗赞叹:“主公本非吾所梦之主,能看到这潜在之危,真有远见卓识也!”
换做梦中之局,诸葛亮恐怕会劝主公以大局为重,忍抚江东,维持联盟,以制衡曹操。
而如今,诸葛亮心中早有破局之法,凝冷的一笑:
“主公放心,既有荆州为本,又无借偿之虞,我等便可安心在此经营,广纳贤才,厉兵秣马。倘若,那江东真有不轨之心,欲偷我荆州,亮定教他折戟沉沙,有来无回!”
诸葛亮的话坚定自信,掷地有声。
听闻此话,刘备彻底安下心来。
回想阿斗所言,当初就是在借荆州之事引发的双方矛盾,如今若真将荆州纳入囊中稳守,那诸多隐患便可消弭于无形。
当初或许不知丞相之能,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导致荆州失守,云长失陷。
今生既从阿斗口中得知,丞相乃经天纬地、扭转乾坤之大才。
自当全心信赖,事事依从,荆州必不会被鼠辈所得?
想到此,刘备豁然点头:“既如此,那襄阳蔡蒯之事,当如何应对?”
诸葛亮朗声言道:“景升公仙去之时,曹操必然南下,蔡瑁蒯越早有投曹之心,二人为讨好曹操,必于襄阳出兵过江,与曹军夹击新野樊城!”
刘备激动的感慨道:“是啊,我亦担忧此事!”
诸葛亮无比自信的笑了笑:“将军不必担忧,他若过江,我也过江,他来夺樊城,我便夺襄阳,正好借其船南下,把他们扔在北边。”
“啊,原来如此……”
刘备恍然一喜,元直迁城之举搬空了新野樊城民资,正与孔明之略相契合。
诸葛亮继续道:“与此同时,招云长携江陵水军而来,与襄阳水军合并,据汉江天险而守荆州!”
说话间,诸葛亮站了起来,将羽扇一挥:
“舍新野樊城两空城,却使汉水以北皆归主公所有!
凭借襄阳天险,与江陵兵马钱粮,足以作为主公之兴业之地!”
刘备只感觉听孔明之言如饮美酒,醍醐灌顶:“原来如此……
那,倘若蔡瑁蒯越死守襄阳,不乘船过江,又当如何?”
诸葛亮自信的摇摇羽扇,呵呵笑道:“无妨,可使文聘将军去一趟襄阳。襄阳之兵,多为文聘部下。
文聘乃忠勇之士,虽忠景升,却不齿蔡蒯。
另有伊藉先生联合襄阳城内心向主公的义士。里应外合,自可帮主公兵不刃血,夺取襄阳。”
刘备恍然意识到,经过诸葛亮的筹划,自已原本的所有劣势都将变为巨大优势。
他激动之余,心中不禁感慨:阿斗所言非虚,这孔明军师真乃神人也!
然而,刘备却不知道,诸葛军师和他说了这么多,也不过是其整个布局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整个布局的真正深远影响,他一个字都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