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可怕的犹太人 pdf > 第一章 借力登梯借鸡生蛋(第2页)

第一章 借力登梯借鸡生蛋(第2页)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想要获得巨大成功,必须善于借东风。犹太人善于借东风还表现在,他们能够借最大的东风,而最大的东风,无疑就是当地政府以及政府官员。有时候,他们只要简单地点一下头、签一个字,就能够赚到大把大把的钞票。

犹太人不管在哪里做生意,总是想方设法打听是哪些官员手握实权,并找机会接近和结识他,从而为自己的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经商需要借势,而势力最大者便为当地政府,为各界政要。

善于结交政界要人的犹太商人不少,近代的典型要算美国的石油巨头约翰·洛克菲勒。

奉行“先行者无厚利”的犹太商法,洛克菲勒独霸世界石油业,蜚声海内外;奉行“善走上层路线者必成强者”的犹太商法,洛克菲勒不断打倒不断冒出来的竞争对手。

善于利用政府部门的优势和权威,借势发力,就能够使从商者的力量非同一般。洛克菲勒对此坚信不疑。

运用政治手腕是洛克菲勒从商生涯中最得意的战术。他在政界的新朋故友,每每在他商场上的关键时刻做了他的代言人。美国驻外大使的支持,增强了他从事国际竞争的底气。

1890年,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受到了违反《垄断禁止法》的指控。指控是俄州最高检察厅厅长华特森作出的。一时间,双方各不相让,都请到了全美最好的律师。华特森做好了充分准备,摆开了生死决战的架势。

华特森剑拔弩张,洛克菲勒却渐渐放松下来。原来,洛克菲勒的少年好友马克·哈那悄悄走进了诉讼之中。这位已成为美国医学界最具权威的、总统见了都要礼让三分的参议员,以鲜明的立场站到了洛克菲勒一边。

马克·哈那是共和党人,当时的总统是共和党的哈里逊。对付华特森,马克·哈那只是送去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以党的立场呈送这封信。受到您指控的并不是社会舆论所指责的组织资本,而是带给国民很多好处的标准石油公司。同为共和党党员的洛克菲勒是该公司的首脑人物,他一直领导着公司参与自由竞争。您的指控是否存在严重谬误呢?

经过马克·哈那一弄,一个经济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华特森很快撤诉了。

洛克菲勒在国内纵横不倒,在国际市场也是左右逢源。这全是因为美国历任驻外使节都保持着支持标准石油的“传统”,并兼标准石油的“地下大使”。

当俄国皇帝派密使联系巴黎的罗斯查尔男爵,希望罗斯查尔银行投资巴库——巴统铁路建设时,巴库的美国领事立即发现这件事的实际意义,俄国准备开发巴库的油田,并及时给洛克菲勒发出密电:

“俄国准备与美国在石油国际市场上分庭抗礼。”

在巴库——巴统铁路竣工通车之际,在土耳其的美国大使给洛克菲勒送去介绍巴库原油形势的详细资料。

洛克菲勒就是根据这些情报,及时调整策略掌握国际市场石油动态的。

对付最大的对手——荷兰人达提尔汀古,洛克菲勒也巧妙地运用起他的政治手腕。他通过标准石油在伦敦的批发代理商走英国的“上层路线”,鼓动英国财政要人向议会及新闻界施压,一举挤占了这个从没见过面的荷兰人在英国的巨大石油市场份额。

洛克菲勒善于走“上层路线”,奥妙之处在于他的财团堪称“美国政治要人培训学校”。他作为这所“学校”的“校长”,有着难以计数的活跃在美国政坛各个领域里的“学生”,甚至“培训”出了达瑞斯、拉斯克、季辛吉这三任美国国务卿。

通过这三个人,多少年过去了,洛克菲勒对美国的政治影响依旧存在。

“以经济影响政治,以政治左右经济”,犹太人洛克菲勒让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美国巨商商战兵法》的扉页上。

善走“上层路线”的背后,洛克菲勒有着精明的经营头脑、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毫不留情的垄断意识和铁的手腕。

犹太人不论在商界、政界还是在科技界的成功者,都是善于借用别人之“势”,巧借别人之“智”的高手。

一位犹太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当他苦于不能出手时,一个主意冒了出来——给总统送一本,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哪有时间与他纠缠,便随口而出:“这本书不错。”于是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就销售一空。

时间不长,这个出版商又有卖不出去的书,他便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鉴于上次经验,想奚落他,就说:“这本书糟糕透了。”出版商闻之,灵机一动,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销售一空。

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便不予回答而将书弃之一旁,出版商却大做广告:“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大发其财。

这就是犹太人,不管怎样他们都能赚到钱。借用资源是犹太商人的拿手好戏,只要他们动脑筋,就总能够成功。

3.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犹太商人提倡做生意不能太滥,要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攒钱,必须把每一次生意做到位,然后再为下一次生意开路。

那么怎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呢?

孔菲德,曾被人称为美国股海“空手道大师”,自幼家境贫寒,父亲的早亡,给这个孤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也养成了他奋发图强的秉性。他在大学毕业后的最初几年,并未显示出他过人的商业智慧,相反,他对金钱的憎恨倒叫人们难以理喻。

1954年,他告别了费城,只身漂泊到了纽约,找了一份“互助基金”推销员的工作。互助基金一般由股东提供,股东将这笔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投资于股票,这比自己玩股票要保险得多。孔菲德最初的老板是纽约一家投资者计划公司(后来这家公司为孔菲德所拥有的公司所收购),孔菲德并不想长期做推销员生意,这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跳板。

孔菲德起初是为投资者公司推销股票,然而他并不甘心于只做一名小小推销员。工作之余,他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基金的财务组织和管理。

不久他就发现:互助基金犹如一座“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基层推销员,往上是推销主任,再往上是地区和全国性的高级推销员,而高高在上的当然是互助基金的经理们。凡上面的一层均有从其属下的佣金中提成的权力。

孔菲德因此看到了推销员这一领域外更广阔的“天地”。他觉得自己羽翼渐丰,应该冲破现有环境的束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一闯。

1955年,经公司允许,孔菲德自费去了巴黎,当时欧洲许多国家政府禁止本国公民购买美国的互助基金股票,以免本国资本以这种方式流向美国。看来向欧洲公民推销股票这条路已行不通了。

经过观察,孔菲德发现了欧洲这个禁区中的“新大陆”——美国的侨民市场。

当时的欧洲各国到处都有美国的驻军、外交人员和商人,他们大部分都在此已居留相当时间,因此,都是携眷前往。他们的薪资都渐渐地进入了欧洲的经济圈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