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不一样的河南人书籍 > 第二章 文化厚重名人繁多(第4页)

第二章 文化厚重名人繁多(第4页)

1968年初,高中毕业的二月河和南阳的1500名新兵很悲凉的踏车离开家乡,没有欢送,没有锣鼓鞭炮声,他们在满城激烈“武斗”的枪声中被悄悄地送走了。说二月河当时的心里涌动着酸楚的泪,一点儿也不过分,因为他家被红卫兵连续抄了三次,心爱的藏书也早被洗劫一空。

到了军营所在地山西太原,二月河和几个日后成为要好朋友的战友都傻眼了:营区破烂不堪,生活枯燥艰苦。最要命的是他们还是工程兵,担负的任务是打坑道、挖煤窑,天天在洞中钻来钻去。“天哪,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要当的解放军?咋和’保家卫国‘沾不上一点边儿?”大家当初的“将军”梦全破灭了。

但是,既然都已经到了军营,这吃苦受累就在所难免了!从“将军”一下子跌到士兵的二月河和战友们,带着迷惘和困惑,默默地挖煤、打山洞,渐渐地他们又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南泥湾的三五九旅不也照样“又学习,又生产”,同样为祖国的解放而作出了重大贡献吗?二月河拿定了主意,挖煤打山洞争先,读书学习也要当模范。他告诫自己,成长进步的捷径就是勤奋学习,努力汲取各种营养,在艰苦中锻炼成长。

人们说,自古英才磨难多,二月河的磨难更有点惊心动魄。部队在施工中,他总是冲在前干在前,哪里危险多他就出现在哪里,他被水淹过,炮崩过,电打过,房屋塌了扣住过,还出过车祸,真可谓是九死一生。

即便是身在军营,二月河也始终没有忘记过学习。书,还是他生活中最好的伴侣!在军营的10年,二月河只顾读书不问路,孜孜不倦地自学夯实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结构。表现优秀的他先后入党、提干,还被评为全国自学成才奖,一切水到渠成。二月河成为大作家后,他对蜂拥而至的采访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军营10年的收获,称在军营这所大学校里,意外地成为他的黄金岁月,对他的世界观形成和创作积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没有部队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二月河。”另外令他感慨的是,当初他和战友们的“将军”梦破碎得如今想起来有些幼稚和可笑,他骄傲地告诉我们,当时曾被他和战友们判了“毫无前途”的工程兵团,竟出了三个将军,一个是曾揪他耳朵的团长,一个是一连队干部,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曾在连队喂两年猪的一个小战士,如今也成了少将。二月河感慨万端,军队是个大学校,是锻炼青年人的熔炉,对各种各样的人才进行淬火,走进军营是一生的荣幸,要加倍珍惜这个机遇,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度过军营这个黄金年华,越是条件艰苦的部队,越磨练人的意志,越能锻炼人,一句话,战士成才在军营。

二月河,这是凌解放给自己取的笔名。儿时的他随父母奔走在黄河两岸,自幼对黄河印象很深,《康熙大帝》第一部定稿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那条落日映照的二月黄河。他说:“三门峡陕县那个地方有个太阳渡,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太阳,太阳落山了,整个黄河面上,整个邙山,呈现一派非常壮观的玫瑰紫色,像流淌着一河黄金。”黄河到二月凌开,浮冰如万马奔腾,非常壮观。他把自己视为太阳渡的孩子,二月河就是黄河,他以此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他甚至打算死后让人把自己扔到黄河里去。

对于写作,二月河有两个比喻:一是,每写一部书,就等于穿越一座大沙漠,感到寂寞而空寥,是一个独行客。二是,写作是一种资源消耗,既是体力、脑力的消耗,也是知识、感情的消耗。要想资源再生,就必须不断“充电”。为了充实自己,多年来他在夜间坚持读书、写作,很少在1点之前就寝。

俗话说的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名气只要出去了,接踵而至的便是漫天的流言蜚语。开篇就提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二月河的读者,不得不承认,由他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在海内外的热播让他成为畅销作家,虽然名声在外,但也一直是争议不断。而他对别人的批评也心知肚明,他上“二月河吧”去看网民的评论。“他们怎么骂我的我都知道”,“说我是唯皇史观”、“骂我是汉奸、民族败类”。尽管他自己说对这些批评一笑置之、毫不在意;但是谈起来,还是难免有些激动,尽管他言谈中常露自谦之语,却难以掩藏骨子里的自信满满。这种自信,显然来自于作品的畅销和广大的读者群,而他也毫不避讳自己对市场的看重。

尽管外界批判他美化帝王,是“唯皇史观”,但他仍然坚守被他称为“三个凡是”的创作原则。按他的标准来看,“康熙是英雄”,“洪秀全是恶魔”,他说自己绝不按阶级出身来定论。“人们总是喜欢对号入座”,所以他强调自己的小说绝不含沙射影,影射现实。

二月河算是文坛上的后起之秀,他决定走上文学这条路上时,就已经明白自己的前方并不是什么康庄大道!但是,他并没有退缩,依然是卯足了劲走下去!

提及二月河的创作艰辛,了解他的人都说,古有头悬梁锥刺股,今有二月河的“烟炙腕”,每当深夜困盹难忍时,他就用烟头烫自己的手腕,如今他的手腕上全是斑斑烟烧伤痕。他说写作不但是一种资源消耗、体力消耗,而且是极大的感情消耗。为了康熙立书成卷,他甘心消得人憔悴了。他为自己作了一番生动的描述,称自己创作是在大沙漠上作疲劳的精神旅行,面对外面世界五彩缤纷的诸多诱惑,自己要求自己,穿过沙漠,前边就是一片等着自己的绿洲。

二月河走进了绿洲,他靠自己的勤奋和对清史的谙熟,150万字的四卷《康熙大帝》一举成名。这部鸿篇巨著,以史实为依托,囊括了康熙在位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顺治皇帝因爱妃病逝出家为僧,8岁的康熙被推上了皇帝宝座,康熙完成了擒鳌拜,夺回大权;撤三藩,与吴三桂斗智斗勇;收复台湾,实现统一;西征噶尔丹,平定叛乱等,书中真实再现了风起云涌的历史场面。以及康熙晚年出现的九子夺嫡,究竟遗诏中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是皇四子还是皇十四子,这一系列的历史谜案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作品中塑造的众多历史人物形象,爱恨情仇伴随重大事件而演进。如一代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是康熙的祖母,在顺治年间和康熙中早期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顺治继位、定鼎中原、康熙幼年智擒鳌拜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孝庄文皇后的深谋远虑、聪明智慧、对子孙的觉悟与慈爱等等,在康熙的笔下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此前的一些作品中,对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著名女性也多有描绘,但孝庄文皇后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在她身上,智慧的力量、决策的魄力、女性的慈爱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九十年代初,《康熙大帝·夺宫》改编的16集同名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时,曾引起强烈反响。

拼命三郎“二月河并不就此满足,他立志超越困难,完成”落霞三部曲“的另两部---《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三九三伏,春花秋月,他笔耕不辍。为了再现康乾盛世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他甘愿下油锅了。

如今,二月河520万字的”落霞三部曲“炙手可热,好评如潮,图书多次重版,台湾、香港等地已出版了帝王系列的中文繁体字版,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知道了二月河。面对鲜花、掌声、微笑,他称这是人生的作料,人不能把味精当饭吃,有人说他是”一不小心成了作家“,他拒绝这种潇洒的说法,他说他创作靠的不是才气,而靠的是自己的力气。每年夏秋之交,是创作的最佳时节,面对难以驱逐的蚊子,他将水桶放在桌下,双脚插进水桶里,这样既抵挡蚊子的叮咬,又可降温取凉。日写万字时,他的头发一绺绺地往下掉,但他仍是伏案疾书。为赶写《乾隆皇帝》,二月河累倒了,患了糖尿病和脑血栓,面对经常一拨又一拨登门采访的记者,二月河急于回到寂寞中去,他说热闹属于社会家的事,属于他的,就是在寂寞中默默地耕耘劳作。

所以,生活中的二月河不讲究穿戴,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他整天乐呵呵的,和谁都谈得来,什么事都想得开,能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二月河出名后很多人问他:您只是一位高中生,一位部队的连级转业干部,您的学问是从哪里得来的?您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怎样写出来的?二月河这样回答:我有一些才气,但不大,否则怎么会三次留级呢?我碰上了好运气,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总有人帮助,改革开放又为我提供了比较宽松的创作环境,再者很多人愿意看清史小说;最主要的是我靠花力气,一个人无论怎样笨,只要认准一件事,每天干它十几个小时,坚持一二十年,总会弄出东西来。

二月河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绩,获得了很多头衔和殊荣,他的书曾荣获河南省政府首届文学奖、”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等十多项大奖。光荣出席了党的十五大代表大会,他在被收入《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略》一书的同时,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南阳市文联主席。被确定为省市两级的拔尖人才等。但他平静地面对这些,他在乎的是自己的读者。对他感觉最深的是在《康熙大帝》成书不久,他到街上捡菜叶回家喂鸡时,一个中年人也跟着他帮着捡,他正纳闷不解时,那人说道:“你是作家二月河吧?我在电视上见过你,我是您的热心读者!”二月河说,如今每每想起那件事,心里就涌起一股热流。所以在二月河的眼里,不看重奖有多大,奖有多少,而看重的是自己的读者。

生活中的二月河是那样的平静和平凡,但他无时不在平静中思索,思绪无时不在激荡,二月河,静静地流淌向远方……

⒐刘震云:文学帝国里的河南式幽默

刘震云生于河南延津县,这块土地给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以巨大影响。1973年至1978年,刘震云在部队服役,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尝试文学创作。

刘震云于1982年开始在文学刊物发表作品,1987年在《人民文学》发表《塔铺》,引起文坛注意,次年《青年文学》发表了他的《新兵连》,这两篇作品成为早期代表作。这一时期他主要以农村生活为创作背景,描写命运与良知的冲突。随后进入创作的另一个阶段,写出《单位》《官场》《官人》《一地鸡毛》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

谈到对自己写作影响最大的人,刘震云的答案至今还是一样,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刘震云的母亲不识字,但她觉得写作是件简单的事。她在镇上卖过酱油,那时开始学字。酱油店旁边是个书店,她去抓了一本书开始看,一抓就是鲁迅的书。后来她知道儿子以写作为生,聊天时就说:“你现在也写东西?这工作不难”。刘震云说:“我觉得挺难的”。

母亲说:“鲁迅在写东西的人里边算是一大个的吗?”刘震云说鲁迅可成啊,好多人都觉得他写得挺好的,把他当祖师爷。母亲说:“嗨,那写作这东西太容易了,我看过他的书: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我都能写出来,我就是识字少,那有什么,我卖酱油,一个是酱油缸,另一个也是酱油缸。很容易。”

“是个挺有意思的作家”,大部分人对于刘震云的这个印象,当然来自于他是《手机》和《我叫刘跃进》的原作,不过,这样精彩夺人的有意思,估计也是早前来源自己母亲身上的那种幽默!就像《红高粱》之于莫言,或者《大红灯笼高高挂》之于苏童一样。不过其实我们都曾经和他直接打过照面,你还记得《甲方乙方》里,那个要和阿依土拉公主约会的失恋青年吗?没错,那就是刘震云义薄云天地去客串了冯小刚的电影。

有学者说,刘震云的作品里“构成一个无限延伸的空间,这个空间贮满了人类的苦难。”但更多的人喜欢把他的作品归结为“刘氏幽默”,说他在建造一个幽默的帝国。这两个几乎是针锋相对的描述相映成趣。但刘震云却说,“当作者人生阅历多了以后,会喜欢用简单的事说复杂的事。简单不是简陋,孔子、胡适,都用最家常的,最物质的东西,像茶杯啊,烟啊,说明另外深奥的东西。他们就不是用哲学来说哲学,而是用生活说哲学。”当然,刘震云的从简单到复杂依然是有趣的,他把人的孤独比成树,他说:“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棵大树”。

谈到自己的作家身份,刘震云有一个特别贴合自己的形容。对于写作,他从来不会觉得累,也不讲场合。他把写作放在白天,认为这是遵从上帝的意志,上帝说有光就有了光,有光就是为了让你干活嘛。也是遵从自己的意志在干这个事儿,写作的时候就是在找知心朋友聊天,有人说写作就要苦其心志,在他看来就是扯淡,要是累的要死的话,这事干下去还能有什么意思?

他是中国离电影最近的作家,缔造了独特的“刘氏幽默”,其作品《一地鸡毛》《手机》《我叫刘跃进》都已经被改编成票房极高的电影。

刘震云写故事能让人笑着哭泣,笑得越狠,哭得越痛。他的语言反讽、机俏、嘲弄、解构,极具阅读快感的叙述方式下埋藏着机锋与深意。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刀光剑影;看似不咸不淡,实则波澜壮阔。一切都不露声色,于无形中势不可当。

但是,刘震云却老是说自己和那些知识分子不是一类人,跟文学界更是没有什么交情。尽管自己现在写作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北京完成的,但是,他却说,和自己走动最多还是自己村里的那些人。之前,就有人评价说,刘震云是最有乡土情结的作家。这话还真不是随意捏造出来的!

可,谈到自己理想中的职业,刘震云认为,写作并不是一个多么高贵的职业,和集市上做小买卖的没啥区别;写作也不是他打小的理想,小时候,他最想在镇上当厨子、在戏班子里敲梆子或当一名小学教员。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一直生活在外祖母身边。上述职业都是重复的精华,而作者决不能重复。可如今,自己却两脚踏入了写作这条“贼船”上去了!这算是一种入错行么?但是在刘震云那么多的出色作品中,相信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

学者摩罗一直对刘震云的小说有很大的兴趣,也一直在关注他的创作。摩罗认为:“刘震云用自己的写作拼合了一个十字架。他用机关小说(譬如《单位》、《官场》)写现代生活的卑微无聊,这是横向的;用历史小说(譬如《故乡相处流传》)展现历史生活的残暴恶毒,这是纵向的。一横一纵拼合到一块,就构成一个无限延伸的空间,这个空间贮满了人类的苦难。”

正因为有了刘震云塑造出来的十字架,我们才会这样直白而又简单的了解到这个世界的种种不同!

⒑最可爱的人--魏巍

魏巍,这一名字,对一些青年人来说或许会感到陌生,而对中年人来说,这名字再熟悉不过了,在以往的时代如果说那个人不知道魏巍,不知道《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可以说令人难以置信。

因为魏巍,那些为我们保家卫国的人民子弟兵们,有了一个最响亮的名字--最可爱的人!

魏巍于1920年出生,河南郑州人,中国太平党党员,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曾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顾问等职。他的成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数代中国人。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太平党,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至晋察冀边区,在部队中做宣传工作,曾任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团政委等职。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其中文艺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中学时代,魏巍便在郑州的报纸上主编过《芦笛》周刊和《铁笛》周刊。后来,魏巍依靠勤工俭学,又读了几年师范。上师范的时候,家里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魏巍是个热血青年,很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被旧思想观念束缚,为了逃过这段婚姻,他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离家出走了。

那时,正值1937年抗战爆发,17岁的魏巍满怀报国壮志,打点行装,怀揣几本书和刚创作的长诗《黄河行》,偷偷爬上一列货车,辗转来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不料没有被收留。他接着又扒货车返潼关,渡黄河,到山西临汾,终于在马牧村找到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干校,干校录取了他。

此后,魏鸿杰将笔名“魏巍”用作正名。1938年初,一一五师干校并入延安抗大。1938年4月,魏巍在延安入党。从延安抗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晋察冀老一团一营任教育干事,后调一分区政治部任通讯干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