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社会哲理博大精深,主张辨而不辩、知无创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会精神和机遇建设,他是古今少有的社会辨证逻辑大师。
⒊另类的“帮派头目”墨子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冠华千代的时代,是为后世所景仰、所推崇、所追思、所缅怀的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墨子得以产生,墨学得以兴盛,有着我们直到现今未曾深入探究的历史的意蕴。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一说前479年-前381年),名翟,又称墨翟,今河南省鲁山县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用某些现代人的标准看,墨子一生活得很不“潇洒”。他出身平民,家境并不宽裕,估计也就是一个下岗再就业的水准。后来他因为才华出众,在当时的政治、思想、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占有显赫地位,有不少的王公求着他,有很多人追随他,可以说是大“火”了。可他却不懂得利用自己头上的“光环”和别人对他的尊重为自己捞好处,过养尊处优的上等人生活,而是依然与弟子们一道穿粗衣,着草鞋,吃个半饱,日夜不休,以吃苦为乐事,并自称“贱人”。他不会像孔子那样摆“圣人谱”,也不会像庄子那样“玩潇洒”。在他身上,真正体现出了艰苦朴素、勤奋刻苦、务实肯干的民族精神,而这,正是中国人至今仍在倡导的优秀传统。
墨子一生做了许多大事,其中他从一个儒门弟子,发展到“非儒”,进而自立门户地独创标炳千秋的墨学,颇耐人寻味。墨子对儒家的不满,一是礼仪制度的繁缚,二是厚葬重孝的危害。儒家的这两大弊端,束缚了人性的自由发展,造成了民生的贫困。墨子以民众的要求和意愿为出发点,率先举起了非难、批判儒家的旗帜,并进而生发出墨家学派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为核心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思想,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但是,墨家文化却中断达2000年之久,墨学退出中华文化的主流,这很值得深思。或许这是墨家纯洁性使然,没有任何一个专制的政府能够见容于墨家的存在。确实,墨家与其他诸子百家相比,显得那么的特立独行,其不仅仅是学术的流派,而且是准军事组织,准政治组织,是民间强大的政治力量,他们是智者、学者、演说家、辩论家、技术家及武士的集合,有儒家的责任感,有法家的严谨,有名家的智慧,有道家的广博,有兵家的谋略,有纵横家的才气。他们自食其力,不依赖于政府,独立于政府,这无论如何都会让专制的政权为之心惊胆战。墨家不是宗教,但已超越宗教:有宗教的力量,但并没有宗教的崇拜;有宗教的激情,但没有宗教的偏颇。
也有人说要揭秘中国最早的黑社会,我们必须提到墨子。墨子建立了一个武功高超的团体,并成为其最高权威的领袖,在整个战国影响巨大。至于墨子为什么会建立一个如此超群的群体?估计也是求学受挫导致的吧。
年轻时,墨子也学习过儒家学说,但很快墨子就觉得这套东西礼节太过繁琐,事儿太多,很不爽,尤其是厚葬死者的规矩,贫民而害事,浪费得一塌糊涂,令墨子非常反感。于是墨子放弃了这套把戏,“背周道而用夏政”,创建了墨家学说。开始另立山头。
墨子的这个黑社会有完整的组织系统、政治纲领、行动宣言。其最高权威的领袖被称为“巨子”,拥有绝对权威。墨子是第一任“巨子”。
与今天为非作歹的黑社会完全不同,甚至恰恰相反,墨子的这个黑社会基本上是个天使集团,它们集团的口号是:兼爱。利害。非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博爱,要互助互利,要消灭战争。
墨子的这个主张连同墨子的组织,在整个战国影响巨大。鼎盛时期有员工上千人。
鉴于团体的组织文化,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单凭这些思想,似乎对于墨子总结的太过于简单了,墨子毕竟是平民,衣食住行都是自己通过动手获得的。仔细分析来看的话,没有墨子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在宇宙方面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或局部都是由这个统一的整体分出来的,都是这个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也就是整体包含着个体,整体又是由个体所构成,整体与个体之间有着必然的有机联系。从这一宇宙观出发,墨子进而建立了关于时空的理论。谁说,古人只知方圆,人家墨子早在那时候,就已经形成了现代的宇宙论。
仅仅有时空理论,这怎么能够呢?所以,在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运动论。对于物质的本原和属性问题,他认为,如果没有石头,就不会知道石头的坚硬和颜色,没有日和火,就不会知道热。也就是说,属性不会离开物质客体而存在,属性是物质客体的客观反映。人之所以能够感知物质的属性,是由于有物质客体的客观存在。
而且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
动手能力更是墨子的强项,称得上是个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有一次,鲁班带着兵器设备,帮助楚国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马上离开藤国赶往宋国,帮助宋国一一破解了鲁班的攻城器械和攻城办法,最后鲁班心服口服。他曾花费了3年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他又是一个制造车辆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时间内造出载重30石的车子。他所造的车子运行迅速又省力,且经久耐用,为当时人们所赞赏。
中国古代战争最著名的守城战术典籍是墨家的《墨子》,《墨子》十五卷,其中第十四、十五卷全篇介绍了守城的装备、战术、要点,共二十篇,存十一篇,如《备城门》,《迎敌祠》,《旗帜》,《号令》,《集守》。《墨子》中的守城战术极其丰富,仅存的十一篇就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术。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墨子的科学造诣之深,成就之大,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中堪称佼佼者之一。由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后世尊称他为“科圣”,当代著名学者杨向奎先生甚至认为,墨子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⒋扶摇直上的庄子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实在是个很有趣的人物。他是一个自由的文人。与孔子、孟子相比,庄子的一生看来是太平淡了。他才华横溢,名气很大,但他一生中好像没做过什么大事。他年轻时当过漆园吏(管理漆器的小官),不久便辞职不干了,归隐田野,继续研究他的哲学与文学,追求他精神上的“逍遥游”。
庄子家境贫寒,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而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听闻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请他做楚国宰相,但他拒绝了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终不肯受。庄子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以寓言传道,著文十余万言。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在庄子看来,战国七雄争霸,战乱不止,已经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困苦与灾难。自己一旦追求名禄富贵,就可能身陷其中,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南辕北辙。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典中,它也许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庄子》一书,是庄子丰富精神生活的写照。首先,他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作了广泛研究,得出了“道”是世界的本原,而“道”就是“气”。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者为生,散者为死。”故生不值得看重,死也不必可惜。人的生死,正如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没什么好奇怪的。其次,庄子还认为时间与空间是无限的,任何事物发展的结果是无穷无尽的,故万物处在终则有始的运动变化之中。第三,庄子还认为真理没有客观标准,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是非皆是相对的。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不然也不会辞去官吏职位,更不会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拒绝楚威王的千金。不过这样看来,其实在道德上庄子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