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民写的,大凡为人民作过贡献的人,不论他生在何时代、何地方,人民都会纪念他,敬仰他。他在杭州任上,决策修的湖堤,百姓改名叫“白公堤”。洛阳人民在龙门东山修了白园。家乡人民把他尊为下邽三大贤人之一,并在县城修了景贤书院(今临渭区下吉中学),书院门前的路命名为“金氏坡”,书院的供养田所在村也更名为景贤村(今临渭区凭信乡景贤村)。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市、区历届政府对发掘、研究白居易等先贤的事迹十分重视,先后成立了“白居易研究会”、“乐天诗社”、“白居易唐文化研究会”,陆续出版了《白居易研究》、《论说白居易》、《白居易与下邽故里》等册子。《渭南县志》、《渭南地区志》、《渭南市志》都专门为白居易、白行简、白敏中立了传。1995年,渭南地区改为渭南市,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先后将市区有的街、路、商城、学校命名为“乐天大街”、“三贤路”、“乐天商城”、“三贤路小学”等,以示对他的纪念。
白居易生前多次编集自己的诗文。会昌五年(845),即他逝世前一年,他作《白氏长庆集序》云:“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由于五本分藏,他的诗文基本得以保存。今存白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南宋绍兴年间刻印的七十一卷本《白香山诗集》是现存最早的白集刻本。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是近年来较重要的笺校本。
⒍山水派诗词的开山鼻祖
如果说庾阐等人的山水诗作,方面因为数量不多,另一面也由于作者在文坛上的地位,其所产生的影响,宛如沙漠上空飘落的几滴零星的杨花雨,还来不及滋润土地就已经汽化了,那么,田园诗人陶渊明和出身豪门士族的山水诗派的鼻祖人物谢灵运的相继出现,则为疲软的南朝文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其微弱的脉息陡地一振。他们或洒脱、或沉郁、或清新的诗风,在玄言诗刻板、乏味如同道德论的时代氛围里,恰如一股凉风拂面而过,让人忍不住想要多呼吸几口。
鲁迅有专门论述“魏晋风度”的文章,这一时期的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尤其是文学方面,由于“三曹”父子的推动,展现出空前繁荣的气象。几百年中,从曹操、曹丕、曹植到“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再到左思、鲍照、陶渊明等人,都是不错的大文豪。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禁锢和炼丹、谈玄、品评人物等消极风气的影响,那个时代真正有资本活得真实、浪漫的,却似乎只有一人,他的名字叫谢灵运……
谢灵运,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世居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汀上虞市南及嵊州市两北)。冈袭封康乐公,故世一称谢康乐,义因其小名客儿,所以义有人称其为谢客或阿客。
但是,谢灵运和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还体现在其显赫的家世上!
谢灵运的曾祖是晋代名相谢安的亲兄弟安西将军谢弈;祖父是淝水之战的主将车骑将军谢玄;晋代著名的大诗人、大官僚谢混,则是灵运的从叔。在谢氏子侄中,灵运最得谢混偏爱,以致在很小的时候就得以袭封为康乐公,食邑三千户。
但是,和谢家的先辈们相比,谢灵运的父亲谢瑛的才智似乎很是一般。然后丽凭着“陈郡谢氏”的高贵门牌,他倒也娶到了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谢灵运的母亲刘氏,是王献之的外甥女,因家学渊源而书法尤佳。因此天性颖悟的谢灵运出生时,谢玄都觉得这个孙子是上天赐给谢家的“补偿”。据载,灵运幼年就先后失去父祖的呵护。为了不影响对下一代人的培养,谢家把幼年的灵运寄养到一位学问渊博的亲族家里,使他自幼便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谢氏族人都称呼灵运为“谢客”,意思是一直客居他乡。后世诗词中提及“谢客”、“谢公”,指的都是灵运。
灵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绝无仅有的大才子,他的诗文是那个时代的标尺,因此后人称他为“山水诗开山之祖”。然而,谢灵运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漂亮的诗词文赋,更可贵的,是他的精神内核--活生生的浪漫性情和无与伦比的审美美感悟。
许多人在提到“山水诗”这个名词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幅清新淡远、意趣盎然的山水画图,以为“山水诗”约等于是纯美的艺术享受。诚然,类似的观点大体不差。我们在蒯读谢灵运留存至今、大约占他所有作品三分之二的山水诗作的时候,也常常能够感受到这一点。诸如“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白石抱幽右,绿筱媚清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等一系列成诵的山水名句,确实是将我们带人到了大自然四时迥异的山水意境之中,并随着诗人笔墨的描摹而获得了相应的审美快感。然而山水涛毕竟不是山水句,当我们将这些诗句放在全诗的整体框架之内来考察,那么,情况就又有所不同了:我们获得的将是一种整体感受,一种基于诗人本人创作个性与情感底蕴的创作风采。即以谢灵运而言,鉴于诗人独特的出身与宦海渡折,我们在阅读他的山水诗作的时候,除了能够从那些山水名句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更可以感悟到他那颗矛盾的心,一颗在政治风波与山林隐逸之间不断颠簸的疲惫的心。正是这样,要分析谢灵运山水诗的内涵,我们就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山水景物描写的层面,而将谢诗创作时的政治环境、心理状态置之一边十不顾。理智的态度应该是将这三个方而融合起来考察,这样,我们对谢灵运山水诗的理解,也许会更真切、更伞面衅。
其实,嵇康、阮藉、陶渊明这些人在诗词境界上并不逊色于谢灵运,但是他们活得太不真实,活得压抑、郁闷,他们所代表的,是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典型的活法,这样的活法代代相传直到今天,而谢灵运却是个绝版……
灵运的生活方式简直就像是当年美国的嬉皮士。嬉皮士在垃圾箱里拥抱接吻海誓山盟;灵运则专门在杂乱的市井小店喝得烂醉如泥,然后唤来仆从,扯袖作笔、撒尿磨墨、以墙为纸,把足以传诵千古的华丽诗篇随手涂抹在小酒馆肮脏的破墙上……
别管出身背景有何差别,这文人在仕途这条路上的命运还真是出奇的相似!谢灵运依靠自己的家族的力量,按说应该在官场上叱咤风云!可是,不知是老天嫉妒了他稍显放纵的生活态度,还是怕他浪费了才情。总之,在官场上谢灵运也是不得志!
谢灵运诗篇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其中虽有一些对时政的不满,但多是个人的怨望。不过,也可以从中了解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面貌。更为重要的是,谢灵运以其文学创作活动促使了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他那刻意追新的艺术实践,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唐代的李、杜、王、孟、韦、柳诸大家,都曾从谢诗中吸取过营养。钟嵘在《诗品》中说他“颇以繁富为累”,又说:“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这样的意见虽然不免溢美,但大体上还是中肯的。
活得真实不虚的人,他的生命才不朽,他的性情才鲜活,我们才会愿意穿越千年的时空,握住他们的手。这里没有雅俗的问题,也不存在贵贱之分。有个性的人,贫贱如颜回仍不失为贵族;富贵如灵运,同样也是贵族;目不识丁如慧能,还是贵族!没有个性的人,人格和原则总是变来变去,他们的名字早已湮灭在心灵的历史后面无人提起。
谢灵运是“真实”的,所以他可以坐在历史舞台的前排,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他、了解他,和他成为朋友。
⒎“诗豪”刘禹锡
在唐朝的文人中,如果说有一人,他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却不同流合污,后历经磨难,饱受打击,却不妥协退让,日薄西山依旧斗志昂扬,壮心不已,那么这人就应该是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
刘禹锡从小就开始习读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与柳宗元一同考中进士,后又登博学宏词科、吏部取士科,三登文科,名震京师。他24岁入仕,先后任节度使掌书记、主簿、监察御史、州司马、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太子宾客,卒后赠兵部尚书。他为官清正,主张整肃官吏,同情百姓疾苦,倡导“功利存乎人民”。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授太子校书时。王叔文的出现,无疑让刘禹锡这匹千里马将速度提了上去!
为了报答王叔文的知遇之恩,一帆风顺的刘禹锡决定要好好地在王叔文手下干几年,于是就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小组。他是想通过革新运动卖弄一下自己的能力,不但能报答王叔文的知遇之恩,还能将这次机会当做跳板,以便得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再次升迁。打着如意算盘的刘禹锡被时代潮流卷进了灾难的旋涡中,他没有觉察到灾难正向自己靠近。现在的他不过是刚进入官场的一只小牛犊,太嫩了,只能被人当下酒菜涮在火锅里。
而这“永贞革新”小组,名号是打出去了。但实际上内里只不过是些棉絮罢了。贞元二十一年,登基后的唐顺宗见李唐王朝江河日下,就决心通过改革振兴大唐,于是重用自己的老师翰林院大学士王叔文和王丕两人。这两位官场上的老油条特别清楚自己的实力,当时朝廷内宦官擅权舞弊十分严重,单凭两个老油条去硬拼,无疑是以卵击石;更清楚自己的处境,如果不按照顺宗的旨意办会遭到顺宗的直接打击,若是按顺宗的旨意去办就会遭受到宦官集团的间接迫害。权衡之后,两个老油条决定按照顺宗的旨意进行改革,就当是一次冒险活动,即使是遭受到宦官集团的间接迫害也比遭受顺宗直接打击的处境好一点。王叔文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和王丕沟通了下,决定成立“永贞革新”小组,目的是拉拢一些亲信进一步扩大改革派的势力。
其实本来,这改革小组的力量有多少,王叔文心里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但是,为了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还是决定冒次险。可惜,没能得到上天的眷顾。永贞革新小组成立了没有多久就被宦官集团给捣了老窝,并且推翻了顺宗的统治,王叔文被宦官集团杀害,永贞革新小组的八位骨干被贬到外地做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刘禹锡就是“八司马”中的一匹马,他先是被贬到连州(今广东连县)做刺史,途中又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做司马。
被贬后的刘禹锡很是窝火,本想利用机会升官发财的,到头来弄了个鸡飞蛋打不说,还惹了一身腥。刘禹锡就这样在朗州呆了十年,对正值壮年时刻准备为国效劳却倍受打击、压制的刘禹锡来说,十年的时间太漫长。内心里他还是渴望回到京城以施展其政治抱负的。
事情总会有转机的。十年的时间的确是够长了。所以朝廷又把刘禹锡召回去了。一同被召回的还有柳宗元。都说这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不,刚回到长安,刘禹锡就招呼老友聚会。怎奈好奇心理过于强大,听见街边的红男绿女对一家道观的桃花在那议论纷纷,刘禹锡有点撑不住了,于是就亲自前往路人口中的那家道观一探究竟。
你说这世上为什么总会有那么多凑巧的事情呢,如果当时刘禹锡不去那家道观的话。估计就不会写下含有讽刺意味的《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吧!你看,这刚回京城不久,又被那些宦官抓住把柄。刘禹锡被宦官集团牵着鼻子走,十四年之中连续调离了三个地区,从连州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再到和州(今安徽和县),宦官集团要把刘禹锡这小子折磨垮,不仅仅是从身体上,还从精神上折磨他,企图令他彻底崩溃!
刘禹锡到了安徽和州后做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被宦官集团收买,刘禹锡贬官来到和州后受到了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
简直是欺人太甚呢,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面对那些宦官刘禹锡根本就没有还手的余地!可是,好胜的他还是想到了还击的手段。除去对诗词的非凡驾驭,要是靠武力去争取公平的话,估计刘禹锡会死的更惨。
于是,退一步讲,刘禹锡大笔一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陋室铭》。你看这样多好,该骂你的我也在诗里体现出来了。嘴上痛快痛快就得了。
刘禹锡性格刚毅而旷达,意志坚强,富于斗争性而不肯随波逐流,因此在长期贬谪生活中始终不屈不挠,时时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勉励自己。在他的诗歌中常流露出激昂奋发的意气而较少衰飒颓唐的语调。这一点在他的同时代人中显得比较突出。
刘禹锡还是唐朝著名的朴素唯物论哲学家,其主要哲学著作《三论》三篇,是继柳宗元《天说》之后对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他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认为自然之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驳斥了当时的“因果报应”和“天人感应”说,空前地把中国哲学史上“天人相合”和“天人相分”的正反两方面的哲学命题和学说辩证地统一起来,为我国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禹锡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其文章可与韩愈、柳宗元媲美,《陋室铭》可为例证;诗歌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曾这样称赞他:“刘梦得诗豪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禹锡现存诗词700余首,大致可分为讽喻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诗风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独特的魅力。
从怀古诗上看,不管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刘禹锡都远远超过了左思,而且也为前代的李白、杜甫和后代的杜牧、李商隐所不及。
⒏“帝王专业户”二月河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二月河的读者,由此可见二月河的受欢迎程度之高。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1945年农历九月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当时,身为县武委会主任的父亲凌尔文和战友们,正沉浸在抗日战争胜利和家乡获得解放的欢乐之中,就给这个婴儿起了“凌解放”这个名字。
儿时的二月河,随父母辗转在河南的陕州、栾川、洛阳、邓州等地。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后,二月河的父母分别留任该地的邓县武装部政委和法院副院长。因整天忙于公务,“多看书,多学习”成了他们教育儿子的口头禅,也正是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使二月河养成了喜欢看书学习的好习惯。先后读完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王子与贫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文学名著。他常被书中那些赤胆报国,驰骋疆场的将士壮举所感动,立志长大后投戎从军,定要轰轰烈烈,不枉此生。
估计是日后的志向太过于明确了,所以二月河的学历止步于高中了。而且还在上学时留过三次级,高中毕业时都已经21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