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最不像河南的河南人 > 第二章 文化厚重名人繁多(第5页)

第二章 文化厚重名人繁多(第5页)

1989年后,魏巍受当时中央委托创办马克思主义刊物《中流》杂志,并担任主编。创刊号上写下《写在汩罗江畔》,表达了自己同党、同人民永远站在一起的决心。进入21世纪,面对社会主义的挫折,魏巍写下《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深度剖析了中国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现实与未来。后《中流》杂志被迫停刊,魏巍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魏巍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文化部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中流》主编,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当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部作品和魏巍这个作家在中国无人不知。在1958年,他已然是中国文坛上最走红的作家了。但他居然还能埋下头,用20年的时间来写一部文学巨著,这在中国文坛上是极其罕见的。而在这过程中,他还参与创作了《东方红》史诗!这部史诗演出后立即轰动了全国。这既体现了一个中国老一辈作家的韧性,又体现了一名心系祖国、民族命运老作家的思想情操。从魏巍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有话要对这个世界说,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让自己的国家更富有,让自己的人民更幸福,让自己的军队更强大,甚至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魏巍无疑是一位真正的人民作家。他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他的生活就是事业,事业就是生命。

如果魏巍不是作家,他会是什么?

历史不会假设,人生也没有如果,魏巍就是一名作家,世界上有一个人,永远不会忘记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作家心中,只有一个;每一代人都在问,谁是最可爱的人?但只有魏巍在他那一代人风华正茂的岁月,最为笃定地找到不可置疑的答案。

能够拥有最可爱的人,是一种幸福。魏巍的全部血肉与记忆,都来自最可爱的人,历史也往往把最绚丽的记忆,归功于生命的第一道彩虹。当血与火转身,和平岁月浸染平淡与富足,时光的烟尘,让那一代最可爱的人渐行渐远,走入历史深处。如今,那个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亦在8月24日夜里,随风而逝。不知道和平的焰火,是否照亮了老人最后深情的一眼,抑或于他而言,生命最后一眼的眷恋,早已千山万水走过,追随最可爱的人,不再回眸。

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谁是最可爱的人》至今仍被收录在中学教科书中,成为一个鲜明的时代标本,被一代代青年人阅读、熟知。尽管时代不同了,让今天的年轻读者去读这篇文章,难免会产生一些隔膜,但是魏巍在通讯文章中的每一个描写,都仍然会有让人震撼的力量。

虽然时间过去多年,虽然时代已经截然不同,虽然今天的词汇已经丰富到每天都在更新,但我们在表达对解放军官兵至高的敬意时,我们依然会用“最可爱的人”来献给他们。此刻,回忆魏巍,就是回忆一个民族最可爱的精神因子。

此刻,回忆魏巍,就是回忆一个民族最可爱的精神因子。但回忆魏巍,不仅是云淡风轻,其一生经历,自不乏雪爪鸿泥,而半生心事,也有浅酌低唱。经历过“文革”的魏巍,连《谁是最可爱的人》也曾被指责成是宣扬战争的恐怖和残酷的“暴露”文学,“鼓吹人性论”,今日来看,正是魏巍一生成就。魏巍用文字触摸理想,荣辱得失,冷暖自知,而我们庆幸的是,魏巍用他的文字留下了闪烁着理想与人性光芒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这一生,经历过幸福,也经历过悲剧,也许作家都要不断地在悲剧与幸福之间作出选择。“如果经历了所有的悲剧之后仍然无法设想出一个幸福的结局,那么只有这时才能得出悲剧的结论。我坚持认为幸福的结局是可以想像的,这是远远超出了政治视野之上的理性观念”,法国右派知识分子雷蒙·阿隆的话语,让我们深信,有着最可爱的人的信念,没有理由不得出乐观的结论。

虽然魏巍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但他捍卫真理的精神永存!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一位真正的战士!毛泽东思想的战士!

相送魏巍,拥抱最可爱的人,用我们久已世俗的指尖重触幸福。

⒒“武侠泰斗”卧龙生

在写河南人的书籍里,看到卧龙生的名字似乎有点不慎明白!因为卧龙生可是台湾武侠泰斗啊!不过,既然在这出现了,就肯定有存在的原因!

在台湾武侠小说界,卧龙生曾独领风骚被称为“台湾武侠泰斗”。后来司马翎、诸葛青云脱颖而出,才与卧龙生并称台湾侠坛的“三剑客”。那时候古龙还默默无闻。后来古龙名气渐大,跻身高手之林,才与“三剑客”合称“台湾武侠小说四大家”。

再后来,古龙的小说受到电影界的青睐,当然更因为古龙的求新求变并自创一格,其名声才后来居上,成为台湾武侠小说第一人。而卧龙生等人之名却并未受到多大影响,他仍然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武侠小说作家。

卧龙生当然不姓“卧”或“卧龙”,他的真名是牛鹤亭,1930年的端午节,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镇平属南阳地区,而南阳乃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人物诸葛亮隐居过的地方,后世之人办起了卧龙书院,以纪念这位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牛鹤亭少时求学于卧龙书院(原址现为南阳农业学校所在地),因而后来写武侠小说,自然想到家乡及少时求学之地,取名为卧龙生,意为“卧龙书院之学生”,既别具一格,让人一听难忘,又有纪念价值。他也真没有辜负这一佳名。

卧龙生少时即逢抗战爆发,在战乱之中读过几年书,抗战结束的第二年,即1946年,卧龙生刚刚上到高中一年级,没上两个月,迫于生计,年方16就去当兵“吃粮”,第二年就上了战场。因为上过中学,那时候在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中,就算是小小的知识分子了,加上他勤奋好学,于1948年到南京考上当时由孙立人所主持的军官训练班。

1949年随部队到台湾,经过半年的训练之后,又返回原部队,当上了少尉排长。再后来,又一次经过考试,被选拔为军队政务人员,担任上尉指导员。在当时,已算是春风得意,前途光明了。

50年代中期,台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以及一部份高级军官,因看不惯国民党及其军队内部的腐败现象,归咎于蒋杰石,因而发动了一次“倒蒋”事件。可惜以失败而告终。孙立人等人自然被蒋所打倒。怎料城门失火,总要殃及池鱼,“孙立人案”爆发后,军队中传言纷纷,人人自危,一时风声鹤唳,传说有一份所谓的黑名单,在册之人,谁也难逃。卧龙生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下级军官,但他上过孙立人主持的军官训练班。算来该是孙立人的“门生”,这条小小池鱼自是非殃及不可,连平日交往密切的朋友也为自保、避嫌而躲开他。卧龙生在军队的所谓“光明前途”,到此面临绝谷,不得不被迫退伍,结束军旅生涯。

其实,是福还是祸?这样的事情还真的说不准!如果,卧龙生就这样一直呆在军队里,估计这一生的辉煌也就只不过是个军官而已。至于这官大不大,还得看他的造化呢!可当时,卧龙生的军旅生活被硬生生的掐断了,无奈,压力之下才结束自己的军队生涯!就像一切都是计划好了的一样,这边一结束,卧龙生的武侠江湖就开始风生水起了!

离开军队以后,没有什么人能帮助他,在那举目无亲的孤岛上,职业难求,唯一能帮助他的只有他自己。虽然个头不大,倒也年轻力壮,这位年轻的退伍军官所能想到的最佳办法,只能是蹬三轮车糊口。而当时卧龙生还没有身份证,没有身份证还不能找工作,他只得在军营附近(台南县大内乡)住下来,等待部队发放退伍身份证。

这一等就是三四个月。人生失意,其心黯然,何以解忧,唯有前人所写的武侠小说。看着看着,不仅入迷,而且入痴,这些武侠小说,有的固然不错,但也有些不怎么样。别人能写,自己何不能试一试?这样一想,卧龙生的劲头倒是上来了。也许尽管卧龙生已经退伍了,但仍不改军人脾气,说干就干,写了几段,寄往台中的报纸《成功晚报》,没想到,居然真的被报纸采用了!更没想到,卧龙生的试笔之作在《成功晚报》上连载不久,就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居然大受欢迎!

这下,卧龙生可算是找到了谋生之路。如果仅仅这样定义的话,不免有些直白和肤浅。只是单纯的要靠写字赚钱的话,卧龙生也不会在这条路上坚持那么久。只能说,适合自己的东西,终究会没有理由的走下去!

这个卧龙生的试笔之作,名为《风尘侠隐》。主要是摹仿前辈作家王度庐、还珠楼主等人的作品,写一位名叫罗雁秋的男主人公为父母报仇的故事,又涉及武当与雪山两大门派的正邪之争,其中还穿插了罗雁秋与凌雪红、于飞琼、余楼霞等几位少女之间的情感纠葛。虽系初试啼声,但卧龙生的想象力及其编故事的潜能得以发挥,小说写得有声有色。遗憾的是,此书写到第十集,卧龙生便生病辍笔,而《成功晚报》亦要停刊,此后被出版家看中,由黄玉书代笔续完,交由玉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想当年,台湾军人,月薪才五十四元;一个教师,月薪也不过九十元。卧龙生每千字可卖十元台币,一月有二百八十元收入,一天收入可买八公斤米,以笔墨谋生,从此尝到甜头,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卧龙生写了二十年武侠小说,共三十九计部,达三千万字,稿酬也很可观。

于是,他与蹬三轮车的计划告别,也与台南县告别,迁居台中,决定以写作武侠小说为生,台中比台南更适合他的发展,这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卧龙生的第二部小说《惊虹一剑震江湖》在台中的《民声日报》上连载,再一次引起轰动,进一步巩固了他的自信心。为他带来了更多的稿费,更大的名声的同时,也激起了他的更大的雄心:到台北去!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到真正的大都市及其文化中心去!

1959年,卧龙生来到台北。不久,他的第三部小说《飞燕惊龙》在台北《大华晚报》上连载,再一次获得惊人的成功。而这一次的成功,与前两次有着根本不同的意义,因为这是在台北,且《大华晚报》的发行量、名气、影响,均远非《成功晚报》、《民声日报》等地方区域性的报纸可比。而且,《飞燕惊龙》的写作,卧龙生已由初试进入熟练阶段,由摹仿进入自创阶段,其成就自比前两部要大得多。《风尘侠隐》未完成而由别人代笔完成,《惊虹一剑震江湖》亦是如此,《飞燕惊龙》是卧龙生真正完成了的第一部书。因而,这部书被习惯性地看成是卧龙生的成名之作。从此之后,卧龙生变成了“飞龙”。

1960年,卧龙生的第5部小说《玉钗盟》在《中央日报》上连载,使他的名声达到了一个高峰。

卧龙生的武侠小说不但在台湾吃香,连香港和东南亚各地的报章也纷纷转载。当年所谓知识版权的意识十分薄弱,各地报章把台湾寄来的报纸,剪下卧龙生的武侠小说便刊登出来,一个子儿的版权费也都不付。卧龙生人在台湾,明知香港和东南亚的报章转载他的小说,别说是不付稿费了,甚至连招呼也不打一个,却也是无可奈何。由于外地报章的转载,使到卧龙生大名远播,不过,郄是有名无利。

后来由于香港和东南亚的报纸竞争剧烈,便有些报纸派人来台湾与卧龙生洽商,愿意付稿费购买转载的版权.其实所谓版权,也没有甚么保障,别些没有付稿费的报纸,照样的可以刊登.所谓购买转载版权,其实是请卧龙生把作品在台湾报纸刊登之前,先抄一份副本寄给他们,让他们可以先行刊登,这才不致于被别些报章扒头,不劳而获。当时还没有复印机,因此卧龙生在写稿时,便要用复印纸,手上的原子笔也要用力一些。

此后的20年,即60年代至70年代,是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也是卧龙生武侠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绝大部分武侠小说,都创作于1960-1979年这20年中。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又恰恰是台、港武侠电影的黄金时代,随着张彻导演的《独臂》、胡金铃导演的《龙门客栈》等功夫名片一炮打响,中止了港台影坛的“黄梅戏时代”或“阴柔时代”,而开始了功夫片时代,从此狂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这又给卧龙生提供了新的机遇,他的《飞燕惊龙》、《玉钗盟》、《双凤旗》等作品被搬上银幕,使卧龙生的名气、影响、收入又更上一层楼,反过来又更进一步地刺激了他的武侠小说创作及其销路,形成了绝妙的良性循环。

70年代以后,接着又是电视的影响和刺激,卧龙生的《飞燕惊龙》、《玉钗盟》、《神州豪侠传》等名作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进入了千家万户,真正使卧龙生之名家喻户晓。

卧龙生拼命工作,数十年间创作了数十部长篇武侠小说,共计百几十册之多,以其销量计,仅是小说的版税,足以使卧龙生成为千万富翁。但卧龙生却终于并不那么富有,原因恰恰是由于他的“贪心”,即不断地拿自己的版税投资实业,包括电视业、出版业乃至工商业,结果大多数是打了水漂,有去无回,在台湾那样的商业社会中,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使人想起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勤奋写作了一生,而又贫穷了一生,原因恰恰在于他的投资办实业的热情大于他的才力和财力。这也使人对这样的作家产生了同情感与亲近感,投资失败对这样的作家来说应该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的才能和心思不可能都花在这方面;更因为从事实业经营不合他们的人品与性格。卧龙生这几十年来到底有过多少次有去无回的投资,又有过多少次成为作家企业家的梦想和冲动?无人知道,只怕连卧龙生本人也无法一一记起了。至少,他不愿意多谈这方面的事。这倒不仅仅是因为投资的失败。当然卧龙生并没有因之而一贫如洗,他还可以在台北过上较为富裕的退休生活。

不料在卧龙生在五十一岁那年,突然发了心脏病,而且是心肌衰竭,此病甚重,卧龙生几乎不能走路,久而久之,经济也产生了问题。

从1957年到1994年,卧龙生的武侠小说创作延续了三十六七年之久,这恐怕是新派武侠小说家中的一项纪录。

一代才人,逝去得那么寂寞凄凉。只留下数十本曾经使到武侠小说迷疯魔入神的作品,仍然排列在书店中,让读者们仍可以欣赏到他当年的盖世才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