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人觉得有人情味,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与朋友多待在一起,最好是“泡苦水”
人们在一起共事时,大家同舟共济,共同的命运把彼此联在了一起,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渡难关、情谊深厚,可能终身难忘,交情将更为牢固。比如,当年不少知识青年从城里到乡下插队,几年中大家一个锅里吃、一个炕上睡,哪一个人受了欺负,大家一起为他鸣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转化为深厚的感情,铭刻在各自的记忆中,不管日后分散天南海北,做了什么工作,但谁也不会忘记这段交情。
共事时间长也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有时相处时间并不长,但只要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彼此关照,能引起对方的好感,同样可以建立难忘的交情。
2.培养与朋友的共同兴趣,以达“趣味相投”的高度
有时候因为共同的爱好、兴趣,也可能成为彼此交情的纽带。
3.杜绝“一次性交际”的心态及行为
毋庸置疑,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块钱,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诚然,受助者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愿再次开口求助,而实施援助行为的一方其实也没有必要固守“事不过三”的古训,当人家确实有困难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帮助过他,尽管他不好向你开口,但作为知情者,你不应无动于衷,而不妨再次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这种“后继有人”的交际行为能够赢得更大的“人情效应”,即使受助者一时无力给你回报,但你的行为风范,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谦逊能赢得好人缘
谦逊,是一个优点,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一个人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只有谦逊了才能赢得好人缘,谦逊的品质是成功者的品质。
具有谦逊性格的人恪守的是一种平衡关系,即使周围的人在对自己的认同上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让别人不感到卑下和失落。非但如此,谦虚有时还能让人感到高贵,感到比其他人强,即产生任何人都希望能获得的所谓优越感。所以,不让别人感到失落而使人产生优越感的秘诀之一便是在他面前恰当地表现自己的谦逊。对于谦逊,我们要指明的一点是: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好的道德与才能,如果没有人知道,并不能得到好的回报。过度的谦逊不仅是在欺骗自己,也是在欺骗别人,更是对自己能力的诋毁。所以,谦逊与适时的自我肯定相结合,才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谦逊的人不易受别人排斥,容易被社会和群体吸纳和认同。一个功成名就而又谦逊得当的人,身价定会倍增。人绝不该自高自大、自鸣得意和自以为是,而应该谦虚谨慎。因为知识是无穷的,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永远战胜未来。而未来才是不骄不躁的裁判官,一切自以为是的骄傲情绪都会在这里被无情地降温和折服。
大发明家爱迪生有过一千多项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发明,被誉为“发明王”和“一代英雄”。但在他的晚年,由于越来越严重的骄傲情绪,使得恰恰是在他最志得意满的领域里,犯了形而上学的大错误。他固执地坚决反对交流输电,一味坚持直流输电,结果导致惨败。原来以他命名的公司不得不改为“通用电器公司”,而实行交流输电的威斯汀豪公司至今仍保留着。这真是“英雄迟暮,骄则自误”。
错误有多种。有些错误源于无知,而有些错误则根植于骄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评判事物的标尺就会失衡。所以,即便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也不应该自鸣得意和沾沾自喜。
不论是属于侥幸使然,还是经过长期奋斗终于取得了成功,心中充满巨大的快乐,以至一时间欣喜若狂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因一次成功,就一直欣喜若狂,一直得意洋洋,到处显耀自夸,总是表现出一种优胜者的得意忘形和骄傲自满,人们即使不至于说他是疯子,大概也决不会敬佩他,而只会鄙视他。
如果自鸣得意者只是一种优胜者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能以此感觉而不停顿地勇敢向前进击,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可以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功。但一般来说,不谦逊的人很难把自己的感觉控制在这个境界。恰恰相反,他只是自以为了不起,而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因而驻足不前。
不谦虚的人大多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因为他被自己头上的那层光环迷住了双眼,有些眼花缭乱,有些飘飘然,头重脚轻,摇摇晃晃,如同醉汉。伴随着岁月无声的流逝,你自以为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有一天当他突然醒来一看,才知道自己还停留在当初的起跑线上。也许直到那时候,你才会发现,山上已是旌旗烂漫,你却仍然躺在山下的池塘边,顾影自怜;也许直到那时候,他才会爬起来,扔掉头上的光环,走出怪圈,奋勇前行。
当你骄狂自得的时候,你可以摸一摸自己的头顶上,是哪一层光环迷住了自己的双眼,及早把它扔掉,你会轻松许多。
可见,平素以真诚谦逊待人,你将博得大众的好感,为自己事业的腾飞奠定基础;而一旦时机成熟或者机遇已到,就要充分利用谦逊所带来的身价,一蹴而就,达到目的。
真心待人可以获取更多人情
一个人只要对别人真心感兴趣,在两个月之内,他所得到的人情,就比一个要别人对他感兴趣的人,在两年之内所得到的人情要多得多。
《职业妇女》杂志主编琳·波维琪曾经在《新闻周刊》工作了二十五年。她是以秘书受雇,后来升任为研究员,最后荣膺《新闻周刊》第一位女性资深编辑。这个职位表示她必须督导作家与编辑,而他们以前曾经是她的主管。波维琪回忆着:“事情发生了有趣的逆转。”
其实大部分的同事对她的晋升都相当认同,只有一位编辑不以为然。波维琪说:“那位编辑从开始就无法接受这个安排,倒不是因为付厌我,而是因为他认为我得到这个职位凭的只是性别,而非真才实学。我是从别人那儿听说他的想法,当着我的面,他什么都没表示过。”
波维琪尽量保持平静,她让自己尽快进入新角色。她协助提供故事的新点子,她经常与作家们交谈,她对辖下的六个部门——医药、媒体、电视、宗教、生活方式与理念——都表现出真正的兴趣。
波维琪晋升后六个月左右,有一天这位编辑走进她办公室坐在她对面的椅子上,对她说:“我得告诉你,当初我对你的晋升很不以为然,我觉得你太年轻、经验不足,只因为是女性就得到了这个职位。”
“但是,现在我想告诉你,我真的很感谢你对工作的浓厚兴趣,以及你对作家们与编辑们的关切。在你以前的四位资深编辑,我对他们只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他们只把这个职位当做跳板,没有一位真正关切这份工作。而你却完全不同,你是真正对这份工作感兴趣,并且对每个人感兴趣。”
毫无疑问地,波维琪把她多年培养起来的管理风格带到她在《职业妇女》杂志的新职务上。她说道:“你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人,绝对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而且必须经常与他们接触。我常常走动以便与同仁交谈。我们有一套聚会系统,因此每一位同仁都知道某一天的某个时间,会有机会与我单独谈话。他们一定会有机会、有时间说想说的话。我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很感兴趣,我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我对他们这个人本身更感兴趣。”
对他人表示真正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令别人对你感兴趣。人们只有在别人的真诚关切下才会有所回应,因为他们没办法不回应。
下面就再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对人表示关切一直是艾德里安娜·比特女士的注册专利,她是斯卡拉曼丝绸公司的总裁。比特女士有一天经过壁纸部门时,无意间听到壁纸部门主管正跟一位员工在谈话。
那位主管问道:“路易,最近好吗?”
路易回答:“唉!不太好!我有点烦恼。”
比特走上前问了一句:“你知道原因吗?”
路易解释道:“我一直有恐高症和幽闭恐惧症,可是今年圣诞节我得塔飞机到波多黎各去度假。我觉得好恐怖哦!”
比特又追问了几个问题,最后她说:“我想你最好还是去看医生。”
“我去看过一位医生,可是他的诊所在三十二楼,吓死我了。”
“也许你应该找一位在一楼看病的医生。”比特说。
“比特女士,其实我前几天做过一个梦,我梦到自己怕得要命,可是你走过来用手臂抱住我,告诉我不要怕。”路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