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是最为特殊的债券品种,表现为其价格受正股的影响比受债券市场的影响更大,但其波幅又往往小于正股,因此可转债可能存在一定的套利机会。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转债的含权一方面可以在债券和正股之间套利,另一方面在正股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购入常规可转债可以降低损失空间。
可转债之所以可以套利,主要是由于可转债的波幅通常小于正股。具体而言,常规可转债的股票期权价值隐含在债券中,债券的走势与正股往往较为一致,且正股的波幅会大于可转债因此产生套利机会,但由于正股必须第二天方可抛出,因此套利的空间和成功几率都不大;可分离债的套利则主要是在可分离债上市前后,上市后可分离债本身就不含权、套利机会主要在权证和正股之间产生。
可分离债套利的原理是:由于认股权证的价值在发行的时候存在低估、且正股在认股权证未上市之前的除权幅度通常不足,因此投资者可以在可分离债发布发行可分离债公告的当日买入股票(老股东有可分离债的优先配售权),追加资金认购可分离债和附送的认股权证之后,再抛出正股、可分离债和权证,以获取收益。具体套利的方法如下:
假设在上市公司公告正式发行可分离债的当日,以100万元的初始资金在收盘价购买股票,然后再追加资金认购可分离债。
第一种套利的方法:若在股权登记日的次交易日卖出正股,则在股票投资上受损失的可能性会较在权证和可分离债上市时(3-6个月)之后再抛出股票会小一些。
认购的可分离债越少,单张可分离债附送的认股权证越多,则套利的收益率越大。若可分离债认购金额超过所附送的认股权证的价值,则套利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在大盘向好的背景下,可分离债的套利成功可能性较大,套利的收益率也可能较高。通常,可分离债的套利收益率要好于大盘。但是,若大盘在套利期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则即使在抛出股票的时间大盘有所拉升,整体的套利收益率仍然可能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股票投资的亏损较大使得整体套利失败。另外,可分离债的亏损率通常在20%左右,因此若认购的可分离债越多,则套利亏损的可能性越大。权证的收益是套利收益的主要来源,而可分离债的亏损是套利的主要亏损。
第二种套利的方法:若在可分离债上市当天卖出正股、可分离债和权证,套利成功率和收益率要高一些。推迟抛出正股后的套利收益率显著提升,主要是由于期间大盘上涨较快带动正股的价格上涨所致,套利收益实际上主要来源于股票投资收益。
通常,在大盘向好的情况下,正股往往会填权,且跟随大盘上涨,因此推迟卖出正股有利于提升总体的收益率。
在推迟至权证上市时卖出正股之后,股票投资收益占总投资收益的比重较在股权登记日次日要明显提升,从而推动总体套利收益率的提升。
7。债券投资也要关注风险
女性投资债券时必须明确一点,投资债券的风险很小,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债券就没有风险,因为债券的市场价格以及实际收益率受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使投资者的实际利率发生变化,从而使投资行为产生各种风险。
面对着债券投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女性朋友们应认真加以对待,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段去了解风险,规避风险,才能减少风险损失,获取最大的收益。
一般而言,女性朋友们在投资债券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投资风险:
(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的变动导致债券价格与收益率发生变动的风险。债券是一种法定的契约,其票面利率大多是固定不变的(浮动利率债券与保值债券例外)。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下跌,使债券持有者的资本遭受损失。因此,投资者购买的债券离到期日越长,则利率变动的可有性越大,其利率风险也相对越大。
对于利率风险,最好的规避方法就是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以迅速地得到高收益投资机会。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则能保持高收益。如果投资的债券,其到期日都集中在某一定期或一段时间内,则很有可能因同期债券的价格的连锁反应使得自己的收益受损。
但若用持有的现金分别购买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等,每年都有一定数额的债券到期,资金收回后再购买债券,循环往复。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方便,不仅能有效地规避利率风险,也能使投资者有计划地使用、调度资金。
(2)购买力风险
购买力风险是债券投资中最常见的一种风险。债券是一种金钱资产,因为债券发行机构承诺在到期时付给债券持有人的是金钱,而非其他有形资产。也就是说,债券发行者在协议中承诺付给债券持有人的利息或本金的偿还,或者是事先议定的固定金额,此金额不会因为通货膨胀而有所增加。由于通货膨胀的发生,债券持有人从投资债券中所收到的金钱的实际购买力越来越低,甚至有可能低于原来投资金额的购买力。这种投资者在债券投资中所遭受损失的购买力损失,就是债券投资的购买力风险。
针对购买力风险,应釆取的防范措施是分散投资,使购买力下降正火的风险能力与某些收益较高的投资收益进行弥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收益较高的投资品种上,如股票、期货等。但带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发生在企业债券的投资中。发行债券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按时支付债券利息或偿还本金,如此债券投资者就会承受较大的亏损,从而遭受了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一般是由于发行债券的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或信誉不高带来的风险。所以,在投资前,一定要对发行债券的企业进行调查,通过对其各种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了解其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尽量避免购买经营状况不佳或信誉不佳的企业债券。在持有债券期间,应尽可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解,以便及时作出卖出债券的抉择。
(4)转让风险
转让风险是指投资者在短期内无法以合理的价格卖掉债券的风险。换言之,当投资者急于将手中的债券转让出去,但短期内找不到愿意出合理价格的买主,为此,投资者不得不把价格降得很低,或是要很长时间才能找到买主。那么,投资者将不是遭受降低价格的损失,就是丧失新的投资机会,这样就产生了转让风险。
要规避转让风险,一是尽量选择交易活跃的债券,如国债。便于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准门债券最好不要购买;二是在投资债券时,应准备一定的现金以备不时之需,而不要把全部资金一下子都投进去,毕竟债券的中途转让不会给债券持有者带来好的回报。
(5)再投资风险
在购买债券时,只购买了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将会有再投资风险。如长期债券利率为10%,短期债券利率为8%,为减少风险而购买短期债券。但在短期债券到期收回现金时,如果利率降低到6%,就不容易找到高于是6%的投资机会,从而产生再投资风险。与其这样,还不如当初投资于长期债券,仍可以获得14%的收益。归根结底,再投资风险还是一个利率风险问题。
对于再投资风险,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也是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迅速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也就是说,要分散投资,以此来分散风险,并使一些风险能够相互抵消。
(6)回收风险
对于有回收性条款的债券,常常有强制收回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常常是市场利率下降,投资者按债券票面的名义利率收取实际增额利息的时候,而发行公司提前收回债券,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就会遭受损失,从而产生了回收性风险。
为避免债券的回收风险,投资者可购买那些不回收的债券,也可购买售价于面额许多的债券。这种债券利率极低,公司不太可能将它收回,但它的到期收益和利率高的债券一样好,它的收益主要由差价收益组成,许多老练的投资者常采用这种办法。
(7)可转换风险
若投资者购买的是可转换债券,当其转成了股票后,股息又不是固定的,股份的变动与债券相比,既具有频繁性又具有不可预测性,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在经过这种转换后,其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将会增大一些,可转换风险因此产生。
为了规避可转换风险,当投资者在购买债券时,应尽可能选择多样化的债券投资方式。也就是说,应将自己资金分别投资于不同种类的可转换债券,如国债、金融债券、公司债券等。如把全部资金用来投资于可转换债券,收益可能会很高,但缺乏安全性,也很可能会遇到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最终连同高收益的承诺也可能变为一场空。投资种类分散化的做法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稳定收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