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谈吐可以助人成功,蹩脚的谈吐则令人障阻重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总是多种多样,有口若悬河的,有期期艾艾、不知所云的,有谈吐隽永的,有语言干瘪、意兴阑珊的,有唇枪舌剑的……人们的口才能力有大小之分,说话的效果也是天差地别的。因此,要想在说话上成为高手,达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境界,就必须要把握其中的奥秘。
有一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周恩来总理说:“我发现你们中国人走路都喜欢弓着背,而我们美国人走路大都是挺着胸!这是为什么?”对基辛格这句话首先要做出准确的判断,是恶意,还是玩笑?不能说这话是十分友善之谈,但也没有明显的恶意,气氛和情绪并不是对立的,说的情况基本属实,话语本身带着调侃的色彩。所以,回答也要用调侃的口吻,恰如其分。周总理回答说:“这个好理解,我们中国人走上坡路,当然是弓着背的;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是挺着胸的。”说完,哈哈大笑。周总的应变确实敏锐,分寸掌握得十分恰当,既有反唇相讥的意味,又带着半开玩笑的情趣;既不影响谈话的友好气氛,又符合当时说话的场景和说话者的身份,不卑不亢、恰如其分。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说话前,有必要对下列问题仔细地考虑:你要对谁讲,将要讲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怎么讲,有什么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怎样处理等。
刘墉,是乾隆时期有名的宰相。他的能力强、有原则,沟通起来机灵得很,让乾隆皇帝不宠爱他都不行。
有一回刘墉陪乾隆皇帝聊天,乾隆很感慨地说:“唉!时光过得真快,就快成了老人家喽!”
刘墉看看皇帝一脸的感伤,于是说:“皇上您还年轻哩!”
“我今年45岁,属马的,不年轻啦!”乾隆摇摇头,接着看了一眼刘墉问:“你今年多大岁数啦?”
刘墉毕恭毕敬地回答:“回皇上,我今年45岁,是属驴的。”
乾隆听了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我45岁属马,你45岁怎么会属驴呢?”
“回皇上,皇上属了马,为臣怎敢也属马呢?只好属驴喽!”刘墉似笑非笑地回答。
“好个伶牙俐齿的刘罗锅!”皇上抚掌大笑,一脸的阴霾尽失。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谈话时要尽量使用对方认同的语言,谈论对方熟悉和关心的话题,并且也要视当下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变,以便在迎合对方心理的同时,也赢得对方的好感;唯有赢得对方的好感,才有可能得到我们想获得的东西,而这也是成就大事的一种技巧。
6.给“谎言”系上红丝带
善意的谎言同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造的谎言相比,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那种心术不正、诈骗、奸佞、诬陷的人迟早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善意的谎言会倍添其人格魅力,使人们更爱他、敬他。
谎言,在人际交往中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有些人说自己从来不说谎,这句话本身就一定是谎言。任何一个人获悉亲戚病重或朋友遭难,就会时常说一些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谎言。在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上没有不说谎的人。
因此,诚实要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面对什么人、讲述什么事情。俗话说:“适当的谎言是权宜之计。”由此可知,在某些场合还是有说谎的必要的。有时,谎言不一定全是坏话,人与人相处是没有绝对诚实的,有时谎言和假象更能促进友情和爱情的发展,这种例子随处可见。
雨果的不朽名著《悲惨世界》里那个主人公冉阿·让本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的人,但穷困潦倒,度日艰难。为了不让家人挨饿,迫于无奈,他偷了一个面包,被当场抓获,判定为“贼”,锒铛入狱。
出狱后,他到处找不到工作,饱受世俗的冷落与耻笑。从此他真的成了一个贼,顺手牵羊,偷鸡摸狗。警察一直都在追踪他,想方设法要拿到他犯罪的证据,把他再次送进监狱,他却一次又一次逃脱了。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饥寒交迫,昏倒在路上,被一个好心的神父救起。神父把他带回教堂,但他却在神父睡着后,把神父房间里的所有银器席卷一空。因为他已认定自己是坏人,就应干坏事。不料,在逃跑途中,被警察逮个正着,这次可谓人赃俱获。
当警察押着冉阿·让到教堂,让神父辨认失窃物品时,冉阿·让绝望地想:“完了,这一辈予只能在监狱里度过了!”谁知神父却温和地对警察说:“这些银器是我送给他的。他走得太急,还有一件更名贵的银烛台忘了拿,我这就去取来!”
冉阿·让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警察走后,神父对冉阿·让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新开始吧!”
从此,冉阿·让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搬到一个新地方,努力工作,积极上进。后来,他成功了,毕生都在救济穷人,做了大量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于顺境。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者不仅需要坚强,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劝慰。而此时及时送上真诚的安慰,必要时说上几句谎言,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和力量。例如,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只能把病情如实告诉其家属,而对其本人,则应重病轻说。如果谎言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了他对病魔斗争的意志,就有可能使其生命延续得更长久,甚至战胜死神。
善良的谎言,其用心当然也是善良的,即为了减轻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帮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气。即使此人以后明白了真相,也只会感激,不会埋怨。即使当时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谎话,通情达理者仍会感到温暖、宽慰。明知会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但仍要实言相告,如不算坏话,也该算是蠢话。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身患重病的一个女病人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随着落叶萧萧、凄风苦雨,病人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此情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自己的画笔为树枝画了3片叶子,使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善良的谎言应符合三条规则。
(1)真实。
谎言是无法真实时的一种真实。当人无法表露自己的真实意图时,就选择一种模糊不清的语言来表达真实。例如一位女孩穿着新买的时装,问朋友是否漂亮,但朋友觉得实在难看时,就可以模糊作假,回答说:“还好。”“还好”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不太好或是还可以?这就是谎言中的真实。它区别于违心而发的奉承和谄媚。
(2)合情合理。
合情合理是谎言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许多谎言明显是与事实不符的。但因为它合乎情理,因而也同样能体现人们的善良、爱心和美好。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将要死去,丈夫为之极感颓丧。他应该让妻子知道病情吗?大多数专家认为:丈夫不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她,也不应该向她流露痛苦的表情,以免增加她的负担,应该使妻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尽可能快活。当一位丈夫忍受着即将到来的永别时,他那与实情不符的安慰反而会带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因为在这里,谎言包含了无限艰难的克制。
(3)必须。
指许多谎言非说不可。这种必须有时是出于礼仪。例如,当一个人应邀去参加庆祝活动前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必须把悲伤和恼怒掩盖起来,带着笑意投入到欢乐的场合。
这种掩盖是为了礼仪的需要,怎能加以指责?有时候说谎言是为了摆脱令人不快的困境。
生活中离不开谎言,有些时候,我们不能不说谎;在一些非常的时刻,甚至只有说谎,事情的结果才会更加圆满。谎言终究是谎言,不值得我们去推崇。但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的。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谎言就像生活的润滑剂,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来的谎言,饱含真诚和甜蜜,能让说谎者与被“骗”者共享欢快。
7.正话反说攻人心
人们常说,真理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同理,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成为反面的反面——正面。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讲道理来说服别人。学会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就是要学会察颜观色、把握时机,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说恰如其分的话。有些话直接说可能会使对方不能接受,为了避免尴尬,不妨正话反说。
汉武帝刘彻有位乳母,在宫外犯了罪,被官府抓了,并禀告汉武帝。汉武帝心中十分为难,毕竟是自己的乳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自己是她用乳汁养大的。但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不处置她,有失自己天子的尊严,以后何以君临天下。思来想去,汉武帝决定以大局为重,依法处置自己的乳母。
乳母深知汉武帝的为人,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便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求东方朔帮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