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希腊罗马帝国 书 > 第二部分帝国的光荣与伟大第一章 哲学的世界(第3页)

第二部分帝国的光荣与伟大第一章 哲学的世界(第3页)

柏拉图的学说主要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理念论”,另一个是“理想国”。他认为任何事物的完美状态都只存在于“理念”的世界里,可以感知的事物是时时刻刻变化的,例如一把椅子、一匹马或者一个人。这些是可变的,都是对理念的模仿,绝不会像理想中的那么美。真正的完美的椅子、马匹和人只能在理念中找到。那么怎样才能接近理想的状态呢?唯一的办法是通过哲学。

柏拉图的著作集中在他的《柏拉图对话》中,他的主要著作有《国家篇》、《法律篇》、《裴多篇》、《巴门尼德篇》、《高尔吉亚篇》等。在这些著作中,柏拉图认为物质世界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和“摹本”,因此在他看来,先有意识,后有物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柏拉图的教育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著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当时希腊各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都不够理想,弊端很多。于是他把当时希腊的各种政治制度以及当时希腊以外(如埃及等)的政治制度加以分析、比较、综合、总结,设计了自己的一种政治制度,作为自己的理想国家。这个“理想国”其实是一个奴隶主统治的等级森严的国家,而且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其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主张,这些主张对后世的政治有很大影响。《理想国》一书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谈教育的,所以教育界把它看成一本重要的教育著作。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奴隶不算人,没有任何权利。奴隶主和自由民才有公民权,但也分成严格的等级。第一等级是“护国者”,老天在造他们时在他们身上加入了黄金,他们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负责监护国家和处理政事。第二等级是“保国者”,老天在造他们时加入了白银,他们也是统治者,负责抵御敌人,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供养者”,老天在造他们时加入了铜和铁,他们是农民、手艺人和生意人,他们的任务是用产品去供养前两种人。柏拉图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三种人必须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柏拉图的思想还涉及了形而上学、伦理、法学和教育等诸多领域,他的思想是西方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来源,以至一位当代思想家说:“如果为欧洲整个哲学传统的特征作一个最稳妥的概括,那就是它不过是对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注脚。”

帝师亚里士多德

学识渊博的柏拉图在他的雅典学院讲学时,一个英俊的马其顿国王御医的儿子来到那里,他就是后来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的亚里士多德。他在柏拉图的学院里潜心学习了20年,在吸收和批判了自己的导师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他的思想对西方文化的根本倾向以致内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毗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公元前343,学识渊博的亚里士多德受聘担任了当时的马其顿国王子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后来王子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帝王,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存在着众所周知的特殊关系,因而他拥护奴隶制和君主制,而亚历山大大帝也慷慨地向亚里士多德提供金钱资助,以帮助他从事研究工作,亚里士多德可以使用数以百计的塔兰特(一个塔兰特大约等于2000美元),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服务的人达千人以上,他们遍布亚洲和希腊为他收集各种资料。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从马其顿返回雅典,专心致力于研究,讲授和著述。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他的哲学与老师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其中的批判要多于继承。他有句科学认识史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道德、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

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少得惊人。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之大,令人震惊。他至少撰写了170种著作,其中流传下来的有47种。当然,仅以数字衡量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渊博的学识令人折服。他的科学著作,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总之,涉及古希腊人已知的各个学科。他的著作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前人的知识积累,二是助手们为他所作的调查与发现,三是他自己独立的见解。

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是现代许多科学门类的奠基人,哲学到他的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亚里士多德对这些领域的研究都细致深入,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在逻辑学上,他被称为“逻辑学之父”;在美学方面,他是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被发展到顶峰。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根本倾向以至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思想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和伊斯兰经院派哲学的支柱。最有影响的犹太教思想家迈蒙尼德,用理性主义解释犹太教义,在调和科学、哲学和宗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亚里士多德学识渊博,著述颇丰。他对于当时尚未分类的科学部门如政治、逻辑、伦理、历史、物理(自然学科)、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均有研究并有独到见解,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主要散见于其《政治学》和《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做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犬儒派哲学

据说,有一天苏格拉底站在街上,注视着一个贩卖各种商品的摊子。最后他说:“这些东西中有太多是我根本不需要的啊!”这句话可以作为犬儒派哲学的注解。这个学派是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由雅典的安提斯塞尼所创。安提斯泰尼(约前435-前370),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与柏拉图是同窗。但是他和柏拉图的理念全然不同。他认为只有具体的、可感知的才是真实的存在。人们见过白马、黑马、长鬃毛的马、短尾巴的马等各种马,可从来没有见过理念中的马,讨论不存在的马是荒谬的。他主张哲学应该回归自然,而不是空谈虚幻的事物。

安提斯泰尼在苏格拉底的弟子中并不算特别突出。在苏格拉底死后,他没有像柏拉图那样对雅典政体感到失望而愤然出走,而是依然生活在贵族圈子里,和他们一起高谈阔论,一起参加宴会,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叛的迹象。然而,或许是苏格拉底之死仍然给他带来常人无法想象的影响,或许是当时雅典在政治外交上的失败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奢靡颓废使他感到绝望,也或许是厌倦了哲学的诡辩。到了晚年,安提斯泰尼开始摒弃从前所重视的东西,鄙弃了世俗享乐。

大彻大悟后,安提斯泰尼开始讲学,他讲的内容和方式通俗得连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能理解。他认为,哲学本来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切精致的、形式化的哲学,都是对生活的曲解。安提斯泰尼崇尚回归自然,因此放弃了上层社会的生活模式,过着简朴的生活。他还希望希腊回复到原始社会,主张不要私有财产和政府,不要婚姻,不要宗教,不受各种习俗和法律的限制,将这些束缚人生的东西统统抛弃。

安提斯泰尼并不是一个苦行僧,但是他清楚地认识到了奢侈和感官享乐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毁灭。他看到,雅典社会道德崩溃,许多青年男子整天在妓院或赌场里消磨时光,斯巴达在金钱的诱惑下不堪一击,于是叹息道:“我宁愿疯狂也不愿享乐。安提斯泰尼的讲学吸引了许多人,他提倡回归自然、清心寡欲、远离俗世的荣华富贵。很多人对此深为赞同,并依照他简朴的生活方式行事,逐渐形成了”犬儒学派“。

“犬儒学派”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其创始人安提斯泰尼曾经在一所称为“快犬”(Cynosarges)的运动场讲学;另一种则认为该学派的人生活简朴,不修边幅,被其他学派的人鄙视地称为“狗”,而他们也欣然接受,从此以“犬”自居。

将安提斯泰尼的学说发扬光大的是他的弟子狄奥根尼。狄奥根尼(约前412-前323)是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名气甚至大于安提斯泰尼。然而最初狄奥根尼来上门求学时,安提斯泰尼并不喜欢他,因为他是一个钱商的儿子,而且曾经因涂改货币进过监狱。对于安提斯泰尼的不悦,狄奥根尼慢条斯理地说,钱币不过是世俗强制给人的烙印,他来学习安提斯泰尼的学说,正是要像涂改货币一样抹去世间虚假的烙印。世上的一切事物本为无,却被打上了不同的印戳:人被打上了帝王将帅的印戳;事物被打上了财富、智慧、荣誉、欢乐的印戳,其实都是伪装出来的;凡是存在,全都是破铜烂铁打上了蒙蔽人的印戳罢了。安提斯泰尼听完大为感叹,说这才是真正的回归自然啊,于是他收下了这个学生。

狄奥根尼宣杨独善其身、安贫乐道,并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的学说。他拒绝接受一切习俗,无论是法律、宗教还是礼仪,甚至连饮食起居的一般享受也放弃了。他衣衫褴褛,像个乞丐一样四处流浪。他的家就是一个大木桶,困了就在里面睡觉,平日里则背着木桶行走。路人议论纷纷,他却处之泰然,大有“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的豁达。

犬儒学派的要点是把脱离世俗财富而集中心力与德行作为唯一有价值的善。这显然具有苏格拉底学说的某种倾向,但它对世俗事物作出的反应多少有些消极。尤其是到公元前3世纪以后,当犬儒派进一步发展时,其学说也逐渐变异,成了一部分人逃避社会义务,推卸个人责任的遁词和手段。正是从这一发展中,“犬儒”一词才获得了贬义。但犬儒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并非完全蓄意如此持续下去。它的伦理要旨逐渐为斯多葛学派所吸收。

亚历山大大帝曾在科林斯邂逅哲人第欧根尼。大帝怀着崇敬之情上前:“朕即亚历山大。”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人答:“我是狗崽子第欧根尼。”大帝问:“我能为您效什么劳?”哲人答:“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大帝当即叹曰:“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便愿意我是第欧根尼。”

一个政治巨人,一个犬儒派哲学代表人物,均为史书上的煊赫星斗。他们本不是一类人,却因为这次偶遇产生了动人心魄的关联。大帝对学问的景仰超越了狭隘的自尊,而哲人对内心的关切更胜过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他们都是无比宽宏的人物。权力对现实社会有巨大的影响,而哲学几乎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可以说,亚历山大与第欧根尼生活在两个世界。哲学研究的是人的终极问题,帝王更关心眼前的社会。面对学问,亚历山大的话显得谦逊而幼稚,这与他的现实身份有关;第欧根尼的回答则显得缥缈洒脱,洋溢着哲人的内在华美气质。第欧根尼自称“狗崽子”是有些造作的,他不该蔑视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包括他自己和帝王;而亚历山大不温不火的态度与哲人相映成趣,昭示了他作为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霸主脉脉含情的一面。是学问使他们有这样一次著名的邂逅,同时也是学问限制了他们进一步交流、交往,这是合理而又遗憾的。

犬儒主义者最初虽然愤世嫉俗,漠视世间的道德准则,但是他们追求“善”和“德行”,认为财富是德行的束缚,只要摆脱了金钱的控制,就能得到思想上的自由。

随着犬儒理念的流行,犬儒主义的内涵也逐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早期的犬儒主义者是根据自身的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主义者依旧蔑视世俗,却丧失了赖以为准绳的道德原则。后期的犬儒主义者普遍认为,既然无所谓善,也就无所谓恶;既然财富这些东西是虚假的,那么接受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他们把人们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归结为纯粹的自私自利,彻底否定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从极端的理想主义转向了一切都无所谓的反理想主义。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扭曲了早期犬儒主义者追求“尽善”的初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