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终极目标是生活的幸福,无论是做工程师还是做工人,只要适合自己,人生就是成功的、幸福的。因此,父母要给孩子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按照孩子自己的禀赋特点来谋求个性化发展,每一个孩子都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功的未来。父母要做的,只是在孩子背后默默地支持,而不是逼着孩子走本来不属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
(3)保持平常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保持平常心尤为重要。学习拔尖的孩子不一定样样都行,成绩一般的孩子也绝对不是一无是处。再说了,成绩也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如果孩子的学习好,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没有必要为此让孩子的神经高度紧张,因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
(4)低期望慢节奏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规律--期望值越高,失望值越大;反之,期望值适宜,才会令人产生很强的满足感。这个规律用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同样合适。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那么即使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父母往往也看不到,而且永远都不会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产生满足感,并且很容易就会对孩子失望。
对此,如果父母能够把期望值放低点,那么不仅自己心里会舒服很多,更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孩子竟然这样优秀。当父母把更多的鼓励、表扬及信任传达给孩子时,孩子才能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和发展。
成绩是一点点提高的,优秀是一点点培育出来的。没有谁能一口吃成大胖子。如果真的是一口吃成了大胖子,那估计父母会更不放心吧。所以,在给予孩子期望时,父母都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期望值低点,节奏慢点。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一步步来,每次只要求孩子进步一点点,这样孩子就不会感觉到有太大的压力。在父母这种慢节奏的期望下,孩子总有一天会取得一个令他自己满意的成绩。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如果父母硬性强扭孩子这颗“瓜”,把全部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并整天和孩子唠叨自己的这些期望,时间一长,父母所有的期望都会幻化为失望!这种结果应该不是父母想要见到的吧。所以,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明白孩子所承受的巨大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科学地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减轻孩子的压力,从精神上给予孩子爱和支持,还孩子一个平凡人过平凡生活的权利。
6.不该管的就不要去管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孩子不能管得太多,应一只手管、一只手放;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就不要去管。
许多父母都犯有“管得多”的错误,这也是中国家庭教育中的一大顽疾。这样做的结果不是让孩子在父母怀抱的“防护伞”中沉没和窒息,就是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反抗、挣脱。总而言之,这样做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据说,狮子之所以会成为兽中之王,是因为生下来时,母狮常把它不断地摔下山谷,让它一次次地从山谷中爬上来,直到有了一个强壮的身体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小狮子也极力地配合母狮,从不乞求母狮把它带上来,而是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意志,获得最后的成功。
在国外的许多家庭中,假期会让孩子出去打工,体验生活的艰辛。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就让孩子去独立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经受了实践的锻炼,逐渐具备了独立的意识和能力。
可是,中国的父母就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就应解放思想,放手让孩子独立分析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冷静而又积极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等待。比如说,让孩子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当遇到与小朋友打架时,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在遇到有关孩子的事情上要征求他们自己的意见。或许在此过程中,孩子做得不是十分恰当。但就是在这些小事的处理过程中,孩子才会渐渐成熟起来。父母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帮助他们不断地成长起来。
学者季羡林曾经说过:“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高粱饼子’。”如此,可见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在这里,孩子想要的是陪在自己身边了解自己的父母,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帮自己做的“保姆”。如果继续这样像“保姆”一样,对孩子进行过度的照顾,那孩子以后对生活无从下手的时候,父母是不是会对自己当初的行为而感到万分后悔呢?
小梅是个依赖性很强的孩子,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喜欢让父母替她去做。除非这些事情父母做不了,否则小梅是绝对不会自己去做的。刚开始,父母担心小梅年龄太小,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所以总是帮助小梅做。
可是,后来情况就不一样了,小梅已经8岁了,还是不会做自己的事情,连系鞋带、扣扣子这样简单的事情都不会。父母很着急,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不再做小梅的“保姆”,而要成为合格的“懒”父母。
周末的时候,父母教小梅怎样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小梅根本听不进去,只顾自己在一边玩,她以为父母是在和她开玩笑。可是,到了周一,父母真的不再帮她系鞋带、扣扣子了。无奈之下,她只好自己来。虽然扣错了两个扣子,但她最终学会了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慢慢地,小梅学会了整理文具,也学会了收拾自己的房间。
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会及时喊停,教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父母也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合理,自己这样做到底是在害孩子还是在帮助孩子。对于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一定要及时遏制住,这样才不会酿成大错!
【案例回放】
小龙是家里的“独苗苗”,因此父母对他照顾得很周到,真有点“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丢了”的架势。每天早上起床,父母都会忙着给小龙准备早餐。等他起床后,又赶紧忙着帮他穿衣、洗脸、刷牙。在小龙吃早餐的时候,父母又忙着帮助他整理学习用品。等一切好不容易都收拾好了,又得急着送小龙去上学。一早上下来,父母忙得连吃早饭的时间都没有。
有一次放学,父母去接小龙,听到小龙和同学们的谈话。有的同学说:“我父母是我的朋友。”有的同学说:“我父母是我的老师。”可小龙却说:“我父母是我的保姆。”小龙的话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哄笑。听到小龙这么“雷人”的话,父母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直以来,父母都是将小龙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地为小龙的衣食住行而忙碌奔波。可正是因为将小龙的生活照顾得面面俱到,所以小龙才会觉得父母像是自己的“保姆”。或许在他的心里面,父母就是自己的“保姆”。可是,父母就等于“保姆”吗?父母愿意做孩子的“保姆”吗?等父母做不了孩子的“保姆”了,那时孩子又该怎样去生活呢?
【父母这样做】
(1)父母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他们自己去走。父母帮得了孩子一时,帮不了孩子一世。只有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服务,他才能为他人服务。要让孩子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要靠我们自己”的道理。只有离开父母的“防护伞”,才能锻炼出苍鹰的矫健翅膀,翱翔于天空之中。
父母可以通过讲名人轶事等方式,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小手也能做许多大事。要激发孩子自我服务的兴趣,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度关注孩子,而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活动自由。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情,父母不要从中插手。一般情况下,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父母不要提出任何建议。父母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尝试以朋友的方式相处,给孩子提供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才敢大胆地去尝试。
(2)让孩子学会说“我自己来”
父母应积极鼓励,注意引导,尽量让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他要自己吃饭,就给他小勺和碗;他要自己喝水,就把小缸子给他,哪怕他打碎餐具或弄脏衣服,父母也不要代劳。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帮助。例如,教给孩子拿勺子的正确方法、告诉孩子吃饭时要用手扶住碗等,使孩子尽快学会这些本领。父母不要怕麻烦,不要认为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替他干省事,而使孩子失去锻炼的宝贵机会。孩子通过自己做事情能锻炼意志,发展动作,增强独立活动的信心。如果家长能抓住这个时期,顺应孩子“我自己来”的要求,则可以较顺利地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3)善于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
先提出任务,再悄悄创造完成任务的条件。例如,学洗衣服时,可以让孩子洗污渍较少的衣服。最初要保证孩子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再逐渐增加难度,这样才会增加孩子学习自我服务技能的兴趣,而不至于一下子就被难倒或再也不听从父母的指挥。
单纯改善观念当然还不行,关键要落到实处。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要鼓励或间接指导孩子做简单的事,让孩子充分体会到依靠自己的双手取得成功的喜悦。不要总是一味代劳,也许孩子会经历几次失败,但总有一天,孩子会做得很好。
(4)肯定和鼓励孩子每个小小的进步
哪怕孩子独立完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父母也要给予相应的鼓励,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如孩子自己洗脏衣服,尽管洗得不怎么干净,父母也应该说“会自己洗衣服了,真是个好孩子”之类表扬他的话。同时,不失时机地教孩子怎样正确地洗衣服。父母要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自我服务的机会。如在学校组织春游的时候,可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准备什么食物。过节了,要清理房间,可以跟孩子说:“爸爸妈妈跟你来个比赛,看谁的房间整理得漂亮!”这样一来,引导孩子自己动手,使孩子愿意自己劳动,就在劳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
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孩子刚开始动手时,经常会不小心把事情搞糟。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呵斥孩子,否则就会损伤孩子的积极性。父母要耐心地把动作解释清楚,并做好示范,然后再让孩子反复练习。
(5)定下一些规则,全家共同遵守
如果孩子依赖、懒惰成性,鼓励或者模范可能都不起作用,就可以定下一些规则,如“不洗澡就不准上床”。如果孩子不听劝告,父母可以不理睬他的抗议。父母确立规则时,不要带有责备的语气,也不要重复唠叨,只要以行动来证实就可以了。在这方面,父母也可以求助于医生、老师等具有权威性的人,因为这些人更能使孩子明白自我服务的重要性。如孩子不肯刷牙,可以直接带孩子到牙医那里,让孩子看看病人的痛苦。然后,让医生告诉孩子,这些病人就是因为小时候不好好刷牙,现在就要补牙、拔牙,还要打针吃药。在孩子认识到“惨痛”的教训时,再教他如何保养牙齿、如何养成正确的习惯。
在孩子需要帮助才能完成某件事情时,如果父母不给予相应的帮助,这是父母不尽职。然而,当孩子已具备独立完成这件事的能力时,父母就应要求孩子独立完成它。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摔倒了就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那么他将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呢?如果一个人离开了父母的呵护,他就生活得一塌糊涂,那他怎样去面对激烈的生活竞争呢?
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孩子不会做,而是缺少一个“做”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却让父母给活生生地剥夺了。所以,奉劝父母,收起你们的“防护伞”,让孩子自己去做吧!